方劑組成解釋
抑氣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腹脹、脅肋疼痛等症,香附能起到疏肝理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 香附還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香附能起到健脾和胃、促進消化的作用。
總之,香附在抑氣散中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和脾胃等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氣滯血瘀、胸悶腹脹等症的效果。
抑氣散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寧心安神: 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之效。抑氣散主要針對心神不寧、氣血逆亂之症,茯神能安神定志,使心氣平和,進而緩解氣逆上衝之症。
- 健脾益氣,補益心氣: 茯神亦具健脾益氣之效,能補益心氣,使心氣充盈,有利於氣血運行正常,減少氣逆上衝的發生。
抑氣散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肺散寒,理氣止咳: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理氣止咳的功效。抑氣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氣喘,橘紅可有效緩解肺氣鬱結,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抑氣散中包含多種藥材,如紫蘇葉、杏仁等,橘紅的加入可以與這些藥物相互協同,共同發揮疏風散寒、理氣止咳的功效,從而提升整體療效。
抑氣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備調和百藥之功。抑氣散屬於辛溫解表方劑,藥性偏於燥烈,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加入後,可緩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力更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二、益氣健脾: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之外,本身也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抑氣散主要針對外感風寒所致的氣虛症狀,而甘草的補氣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恢復正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氣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抑氣散主治「婦人氣盛于血」所致諸證,核心病機為「氣機壅滯,血行失調」。具體表現包括:
- 頭暈膈滿:因氣機上逆,擾動清陽,兼痰濕阻滯中焦,故見頭暈、胸膈痞滿。
- 月經前後不如期:氣滯則血行不暢,沖任失調,經期或提前或延後,甚則經量不均。
- 不孕:長期氣血失衡,胞脈受阻,難以攝精成孕。
此方重點在「抑氣行滯」,通過調暢氣機,使血隨氣行,恢復氣血平衡,而非直接補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配伍以「理氣為主,輔以調血和中」,體現「氣行則血行」的治療思維:
香附(君藥)
- 性味辛香微苦,主入肝經,為「氣病之總司」。
- 作用: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宣散滯氣,直接針對「氣盛」病機。
延胡索(臣藥)
- 辛散溫通,善行血中氣滯。
- 作用:既能輔助香附理氣,又可活血止痛,調和氣血,改善月經不調及膈滿。
陳皮(佐藥)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作用:助香附行氣,兼化中焦痰濕,緩解氣逆之頭暈、胸悶。
茯苓(佐藥)
- 甘淡滲濕,健脾寧心。
- 作用:健脾以杜絕生痰之源,滲濕以助氣機通降,與陳皮共除痰濕之壅。
甘草(使藥)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
- 作用:緩解諸藥辛散之性,協調氣血,兼顧脾胃。
三、整體治療原理
- 氣滯為本,血亂為標:方中以香附、陳皮疏理肝脾氣滯,延胡索兼顧血分,使氣血同調。
- 痰濕為兼證:茯苓、陳皮健脾化痰,斷絕氣滯生濕之弊。
- 標本兼顧:既解氣盛之實,又防血衰之虛,間接恢復月經周期及生育功能。
總結:抑氣散以理氣為核心,通過疏肝、健脾、活血、滲濕的多層次作用,調整「氣盛血衰」的失衡狀態,適用於氣機壅滯導致的婦科雜病。
傳統服藥法
香附、茯苓、陳皮、甘草、延胡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抑氣散, 出處:《女科輯要》卷下引丹溪方。 組成:四物湯加延胡索、牡丹皮、條芩。 主治:婦人氣滯,經將行而痛。
抑氣散, 出處:《女科指掌》卷一。 組成:香附、茯苓、陳皮、甘草、延胡索。 主治:婦人氣滯胞門,經不通,臨經腹中疼痛,往來走註,牽引腰脅,脈沉。
抑氣散, 出處:《濟生》卷七。 組成:香附子(炒,杵淨)4兩,茯神(去根)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婦人氣盛於血,無子,尋常頭暈膈滿,體痛怔忡。
抑氣散, 出處:《濟生》卷六。 組成:香附子(炒淨)4兩,茯神(去木)1兩,橘紅2兩,甘草(炙)1兩。 主治:婦人氣盛於血,變生諸證,頭暈膈滿。氣盛血衰,月經前後不如期,不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