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賢湯

二賢湯

ER X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10%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肺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賢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寬胸,降逆止嘔: 橘紅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心煩、嘔吐等症狀,橘紅能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緩解胸膈之氣逆。
  2. 燥濕化痰: 橘紅兼具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因痰濕阻肺而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橘紅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因此,橘紅在二賢湯中發揮著理氣降逆、燥濕化痰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二賢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二賢湯中,黃芩苦寒,石膏寒涼,甘草能調和其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正氣,使藥性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作用。與黃芩、石膏共同使用,可以增強其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熱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賢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醫方集解》等歸為「化痰」類方劑,主治「痰證」。古代醫家所言之「痰」概念廣泛,包含有形之咳唾痰涎與無形之痰(如痰阻經絡所致眩暈、痞滿)。橘紅配炙甘草,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痰自消」之思路,着重調暢氣機以化痰濕。

組成與藥理邏輯

  1. 君藥:橘紅(4兩)

    • 性味辛溫,屬陳皮去白而製,專功「行氣化痰」。其辛散苦降之力,能開宣肺氣、疏解脾胃滯氣,促使痰濕消散。
    • 古代認為「痰隨氣行」,橘紅理氣兼燥濕,切中痰證病機核心(氣滯痰凝)。
  2. 佐使:炙甘草(1兩)

    • 甘平緩和,一則調和橘紅之辛燥,防其耗氣;二則補益脾胃,助運化以絕「生痰之源」。
    • 甘草解毒緩急,對痰阻咽喉之黏滯感(如梅核氣)可能具舒緩之效。

配伍原理與延伸推論

  • 辛甘化陽,氣行痰消:橘紅辛溫主散,甘草甘緩主守,二者相配使氣機通而不燥,符合「痰為陰邪,非溫不化」之治則。
  • 標本兼顧:橘紅直接化痰治標,甘草健脾固本,層次分明。若痰多偏寒(白痰、舌苔白膩)尤宜;若痰黃黏則需加味(如竹茹、瓜蔞)。
  • 「湯點服」之妙:散劑以熱湯送服,可借水溫助藥力溫散,適合痰濕黏滯之病性。

潛在應用方向
雖原文簡略,然從藥性推論,此方可能擴展於:

  1. 外感後咳嗽痰多,屬寒痰或濕痰者。
  2. 脾胃氣滯所致之胸悶脘痞、噯氣泛惡。
  3. 痰濕上蒙之頭重昏沉(近似痰濕眩暈)。

此方簡潔,後世發展出加味應用(如合二陳湯),反映其作為化痰基礎方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橘紅4兩,炙甘草1兩。
上為末。
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賢湯, 出處:《百一》卷五。 組成:橘紅4兩,炙甘草1兩。 主治: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