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團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團參湯中多以辛溫燥烈之藥材為主,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燥烈、保護正氣的作用,可使藥性更柔和,減少副作用。
二、增強藥效:甘草味甘,能益脾胃,增強藥物的吸收和利用率,並能補氣益血,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功效。同時,甘草還能解毒,降低藥物的毒性,提升用藥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團參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傷寒經汗、吐、下法後,殘餘熱毒未散,形成「表虛裏實」之證。熱邪外發肌表則現斑疹(錦紋狀),內擾心神則煩躁谵語;兼治喉閉腫痛,顯見熱毒上攻咽喉之象。整體病機為「正虛邪滯」,既有氣陰耗傷(發汗吐下後表虛),又有熱毒內鬱(裏實),屬虛實夾雜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固表:
- 羅參(黨參)、白朮、茯苓、黃耆、甘草:五藥協同補益脾肺之氣,重建衛外之力,針對「表虛」病機。黃耆尤擅固表止汗,防止氣陰續耗。
- 生薑:助藥勢外達,兼和胃氣,與參朮茯苓共奏健脾之功,培土生金以實衛。
養血和營:
- 當歸:補血活血,與益氣藥配伍(如參、耆)取「當歸補血湯」之意,助氣血互化,滋養心肝,緩解血虛熱鬱之斑疹。
清熱透邪:
- 麥麩(後加):小麥麩性涼質輕,能清心除煩,導熱下行,契合「煩躁谵語」之症,兼助斑疹透發。
- 生薑辛散:反佐諸補藥之壅滯,輕宣鬱熱,開泄毒邪外達之路。
全方特點:
以「補虛為本,透熱為標」,益氣養血以扶正,兼輕清透發殘餘熱毒。針對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之體,藥性平和,標本兼顧。喉閉腫痛屬熱毒上炎,此方通過補氣托毒、引熱外散(麥麩導下、生薑宣上)而收效,體現「火鬱發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羅參、白朮、白茯苓、黃耆、當歸、甘草各等分,生薑3片。
收斂心血。
加麥麩,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團參湯,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組成:羅參、白朮、白茯苓、黃耆、當歸、甘草各等分,生薑3片。 主治:收斂心血。主治:盜汗。
團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團參、川麻、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傷寒,發汗吐下後,毒氣不散,表虛裏實,熱發於外,身斑斑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