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膽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甘膽丸中含有多味辛辣苦寒之藥,甘草可以減輕這些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和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芩、半夏等藥材配合,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與柴胡、芍藥等藥材配合,可以更好地疏肝理氣、解鬱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膽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甘膽丸出自古代醫籍,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吃醋嗆喉,咳嗽不止」:醋性酸收,若過食或嗆入喉嚨,可能刺激氣道,導致氣逆不降、咳嗽難止。此類咳嗽多屬「肝氣犯肺」或「痰熱內擾」所致。
- 「諸藥無效」:提示此咳嗽非一般風寒風熱所致,而是與肝膽鬱熱上衝或痰火鬱結有關,故需以清泄肝膽、潤燥止咳為治法。
此方主治核心為肝膽鬱熱上犯肺系,尤其適用於因情緒鬱結、飲食刺激(如酸味食物)引發的頑固性咳嗽。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甘草(2兩,去皮):
- 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傳統用於益氣補中、潤肺止咳、緩急止痛。
- 此方取炙甘草,經蜜炙後增強潤肺止咳之效,且能調和豬膽汁的苦寒之性,避免傷胃。
- 古代認為甘草能「和百藥」,尤其對咽喉不利有緩解作用(如《傷寒論》桔梗湯治咽痛)。
豬膽汁(5枚,浸甘草後炙乾):
- 性苦寒,歸肝、膽、肺、大腸經,功能清熱解毒、瀉肝膽火、化痰止咳。
- 《本草綱目》記載豬膽汁可「通小便、敷惡瘡、治咳逆」,現代研究亦顯示其含膽酸類成分,能抑制氣管痙攣與炎症。
- 此方以膽汁浸甘草,使甘草吸收膽汁之性,再經火炙,既保留苦寒清熱之力,又減緩其峻烈之性。
煉蜜為丸:
- 蜂蜜甘潤,能潤燥止咳、緩和藥性,並使丸劑便於服用。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肝膽熱,降肺止咳:
- 豬膽汁直接清泄肝膽鬱熱,防止熱邪上犯肺系;甘草潤肺緩急,兼能制約膽汁的苦寒傷陰之弊。
- 肝膽與肺關係密切(五行中「木火刑金」),若肝鬱化火,易灼肺為咳。此方以膽汁瀉肝火,從源頭阻斷咳嗽病機。
潤燥化痰,標本兼治:
- 醋嗆或痰熱咳嗽常伴咽喉乾燥、痰黏難咯。甘草蜜炙後潤燥,蜂蜜為丸強化潤肺之力,豬膽汁化痰熱,共奏「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效。
特殊製法增強藥效:
- 甘草劈開浸膽汁,使藥性滲透;火炙後減輕膽汁腥臭,便於服用,同時保留瀉火之效。
- 夜間(臥時)服用,順應人體陰氣盛時(夜屬陰),助藥力降火潤肺。
三、適用症狀推衍
雖原方主治「醋嗆致咳」,然從組成推論,甘膽丸可能擴展用於以下情況:
- 肝鬱化火犯肺:情緒抑鬱後咳嗽加重,痰少而黏,伴口苦咽乾。
- 痰熱咳嗽:咳嗽痰黃、喉癢不適,常因飲食辛辣或外感餘熱未清誘發。
- 喉源性咳嗽:咽喉刺激感明顯,無明顯外感,西醫診斷「慢性咽炎」者。
此方體現中醫「從肝論治咳嗽」與「苦寒降火」的思路,對傳統「木火刑金」理論有典型案例價值。
傳統服藥法
甘草2兩(去皮,作2寸段,中半劈開,以豬膽汁5枚,浸三日,取出火上炙乾)。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40丸,臥時茶清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膽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甘草2兩(去皮,作2寸段,中半劈開,以豬膽汁5枚,浸3日,取出火上炙乾)。 主治:吃醋嗆喉,咳嗽不止,諸藥無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