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聖丸

比聖丸

BI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比聖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比聖丸中包含多種藥物,甘草可以有效地調和各藥物的性味,使其發揮最佳療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麻黃配伍,可減輕其毒性。在比聖丸中,甘草可能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比聖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以下證候:

  1. 榮衛不調:營衛氣血運行失和,可能表現為體表虚弱或氣血滯澀。
  2. 腸澼下血:大腸濕熱或虛損導致的痢疾、便血,屬濕熱或虛寒性下血。
  3. 五痔下血不止:泛指各類痔瘡(如內痔、外痔)引起的反复出血,多因濕熱下注或血熱妄行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析

  1. 椿莢(炒,10兩)

    • 性味歸經:苦、澀,涼;入大腸、肝經。
    • 功效:清熱燥濕、收斂止血,擅治濕熱痢疾、痔漏下血。炒製後增強澀腸固脫之效。
    • 方義:為君藥,針對腸澼、痔血之濕熱病機,直接清解大腸濕毒,收斂創面。
  2. 生蕈(2兩)

    • 考證:古稱「蕈」,可能指真菌類(如茯苓、槐耳),或為「香蕈」(香菇)。
    • 推測作用
      • 若為茯苓:健脾滲濕,助椿莢調理中焦,防苦寒傷脾。
      • 若為香蕈:甘平補氣,扶正以祛濕毒。
      • 方義:為佐藥,調和脾胃,輔助君藥祛邪而不傷正。
  3. 甘草(炙,2兩)

    • 性味歸經:甘平,炙後微溫;入十二經,尤補脾肺。
    • 功效:炙後增強補中益氣、緩急止痛之效,兼調和諸藥。
    • 方義:為使藥,既緩解椿莢苦寒之性,又益氣固攝,助止血療效。

(二)配伍邏輯

  1. 濕熱並治:椿莢清熱燥濕為主,生蕈利濕或補中為輔,炙甘草調和脾胃,三者共祛大腸濕熱邪毒。
  2. 標本兼顧:椿莢止血治標,生蕈、炙甘草扶正固本,適用於久痢、痔血等虛實夾雜證。
  3. 劑型設計:蜜丸緩和藥性,長效作用於下部;米飲送服,顧護胃氣並導藥下行。

(三)推論功效延伸

  • 消散腫痛機制
    椿莢清熱解毒,生蕈可能具散結之效(如槐耳治痔腫),炙甘草緩急止痛,合而消痔瘡瘀腫。
  • 調營衛原理
    炙甘草補益中焦,生蕈健脾,間接調和營衛氣血,改善體表不固或氣血失調。

三、總結

比聖丸以椿莢為主,針對大腸濕熱或虛損性下血,配伍側重「清澀並行,攻補兼施」,通過清熱收澀、健脾益氣,達到止血、消腫、調和氣血之效。其設計體現古人對下焦病證「祛邪不傷正」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椿莢10兩(炒) ,生蕈2兩,甘草2兩(細銼。炙令黑色)。
消散下部毒氣腫痛。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慢性肝硬化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胃腸出血腹中有鳴叫聲

相同名稱方劑


比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椿莢10兩(炒),生蕈2兩,甘草2兩(細銼。炙令黑色)。 主治:消散下部毒氣腫痛。主治:榮衛不調,腸澼下血,及療五痔下血不止。

比聖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王氏方。 組成:青州棗25個(去核,黃丹2錢,勻分在棗肉內燒,煙絕用),訶子皮半兩,草豆蔻(面裹燒)半兩,肉豆蔻1個,木香1分。 主治:小兒臟冷,滑泄不止,腸鳴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