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散中含有甘草,乃因其藥性平和,甘味厚潤,具有以下兩大重要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其發揮最佳療效,且能緩解藥性過烈或寒熱之弊。在方劑中,甘草如同潤滑劑,使諸藥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 增強藥力: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如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桂枝配伍,可增強發汗解表作用。因此,甘草作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痘出不太盛」,即痘疹(如天花、水痘等)透發不暢、疹點稀疏或隱伏難出之症。古代醫家認為,痘疹需透發方能解毒,若邪氣鬱閉於內,恐致熱毒內陷,故需升散透邪、清熱解毒以助外發。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味組成及性味功效
甘草(生用,一兩)
- 性味甘平,生用偏涼,能清熱解毒、緩急和中。
- 在此方中主要起調和諸藥、解毒護胃之用,避免升麻、射乾過於峻烈。
川升麻(半兩)
- 性味辛甘微寒,歸肺、胃經,為「升提透發」要藥。
- 功能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尤擅解陽明熱毒,助痘疹外透。
射乾(半兩)
- 性味苦寒,歸肺經,善清熱解毒、利咽散結。
- 針對痘疹熱毒壅滯於咽喉或肌表,能消散鬱熱,防止熱毒上攻。
2. 方義解析
此方以「透發痘疹」為核心,結合「清解熱毒」之法:
- 升麻為君:以其升散之性,助痘疹外透,解肌表鬱熱。
- 射乾為臣:清熱解毒,專治熱毒壅結,防止疹毒內鬱。
- 甘草為佐使:調和藥性,緩升麻、射乾之峻,兼能護胃解毒。
3. 治療原理
痘疹「不太盛」多因熱毒輕淺或正氣不足,邪氣透發無力。此方通過:
- 升提透邪:升麻引邪外達,促痘疹透發。
- 清解鬱熱:射乾清肺胃熱毒,防邪內陷。
- 調和藥性:甘草緩和藥力,使透發而不傷正。
綜合推論
此方藥簡力專,適用於痘疹初起、透發不暢屬輕症者。若熱毒深重或正氣虛弱,則需配伍更大劑清熱或補益之品。其組方邏輯反映「輕宣透發」與「清解並行」的治療思路,符合中醫「給邪出路」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甘草1兩(生用),川升麻半兩,射乾半兩。
上銼細。
都以水3大盞,煎至2盞,去滓,分為4服,日3服,夜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六。 組成:大甘草(炙)。 主治:預服消毒。主治:痘出不太盛。
甘草散,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甘草半兩,滑石半兩,山豆根1兩(生),大黃1分(生)。 主治:大風。
甘草散,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甘草1兩,通草30铢,石鍾乳30铢,雲母2兩半,屋上散草2把(燒成灰)。 主治:婦人乳無汁。
甘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牡蠣粉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兩。 主治:小兒傷寒熱渴,而下後覺煩悶。
甘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甘草1分(炙微赤,銼),龍骨1分,赤茯苓1分,牡蠣1分(燒爲灰粉),生乾地黃1分,黃芩1分,當歸半兩(銼,微炒),桂心1分。 主治:小兒中魃。
甘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甘草1分(炙微赤,銼),地榆1分(銼),蚺蛇膽1錢(細研),蝸牛殼1兩(炒令微黃),麝香1錢(細研),蘭香根灰1分,人糞灰1分,龍腦半錢(細研)。 主治:小兒鼻疳生瘡,痛癢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