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粘湯

黍粘湯

SHU ZH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夀親養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黍粘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方中其他藥物的寒熱溫涼之性相得益彰,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達到藥物協同作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脾胃、解毒生津之功效,與黍米、糯米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補益脾胃、和中緩急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因此,甘草作為黍粘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黍粘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老人春時胸膈不利,痰壅氣噎及咽喉諸疾」,其病機特徵如下:

  1. 時令與體質關係:春季風木當令,陽氣升發,老年人氣血漸衰,肝肺失調,易受風邪侵襲,導致氣機壅滯。
  2. 主要症狀
    • 胸膈不利:氣機不暢,升降失司,多因痰阻或氣滯。
    • 痰壅氣噎:痰濕內停,阻遏氣道,引發咽喉哽噎感或咳嗽痰黏。
    • 咽喉諸疾:包括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

此方針對「風痰上擾」之證,以輕清宣透、化痰利咽為法,尤其適合老年人春時體虛兼外感風熱或痰氣交阻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黍粘子(牛蒡子)

    • 性味辛、苦、寒,歸肺、胃經。
    • 功效:
      • 疏散風熱:宣散春季風熱之邪,解除外感表證。
      • 化痰利咽:善治痰熱壅塞咽喉,緩解氣噎、喉痹。
      • 解毒透疹:若兼風熱發疹(如春溫初起),可助透發。
    • 本方炒用,緩其寒性,增其香散之力,更適老人體質。
  2. 臣藥:炙甘草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功效:
      • 益氣和中:調補脾胃,防黍粘子辛散耗氣。
      • 緩急止咳:潤肺緩解咽喉不適,協同化痰。
      • 調和藥性:平衡黍粘子的苦寒,使方劑溫涼得宜。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1. 升降相因

    • 黍粘子辛散上行,開宣肺氣以祛風痰;甘草甘緩守中,固護脾胃。二者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2. 攻補兼施

    • 老人正氣不足,純用辛散恐傷元氣,佐以甘草補益,標本兼顧。
  3. 輕清為法

    • 劑型為細末「點服」,猶如茶飲,取其輕清上浮之性,直達上焦病所,契合「治上焦如羽」原則。

四、臨床運用推展

  1. 痰熱偏重:可加浙貝母、桔梗增強化痰;
  2. 風熱明顯:配伍薄荷、桑葉疏散風熱;
  3. 氣虛甚者:酌加黨參、茯苓健脾化濕。

此方簡約而不失精妙,體現中醫「輕劑調氣」的治療智慧,尤適年老體弱、不耐峻劑者。

傳統服藥法


黍粘子3兩(炒令香熟),甘草半兩(炙)。
上為細末。
每服1錢,食後臨臥如常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黍粘湯, 出處:《夀親養老》。 組成:黍粘子3兩(炒令香熟),甘草半兩(炙)。 主治:老人春時胸膈不利,痰壅氣噎及咽喉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