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六一湯

香附六一湯

XIANG FU LIU Y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胃經 22%
三焦經 11%
肝經 11%
心經 11%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香附六一湯]的組成中,包含[香附],主要是因為香附具有強效的理氣疏肝作用。香附能夠有效改善由氣滯引起的症狀,如胸悶、腹脹等,對於調理氣機、舒緩壓力具有顯著效果。其能夠幫助疏通經絡,改善氣滯問題,對於促進整體健康具有良好效果。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香附六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香附六一湯以香附、白芷等藥物為主,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2. 緩解藥物毒性: 部分藥物如香附,在使用過量時可能出現毒性。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物的安全性,確保患者用藥安全。

總之,甘草在香附六一湯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調和藥性,更能緩解藥物毒性,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附六一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香附六一湯主治「胸煩痞滿」。此症狀屬中醫「痞證」範疇,多因氣機郁滯、肝脾失調所致。胸中煩悶、脘腹脹滿,乃氣滯不暢之象,古代醫家認為與情志不舒、肝氣鬱結密切相關。香附為「氣病之總司」,長於疏肝解鬱、理氣寬中;甘草補脾和中,緩急調藥。二者配伍,共奏疏肝理氣、解鬱除煩之效,故能針對氣滯型胸悶腹脹。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香附(性味歸經):辛、微苦、微甘,平。歸肝、三焦經。

    • 以行氣解鬱為主,善疏通肝氣鬱結,破除滯氣,朱震亨謂其「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本方用至六兩,強調其主導地位,直指氣機郁滯之核心病機。
    • 香附為「血中氣藥」,兼能調經止痛,暗示此方亦可能用於氣鬱兼輕度血滯者(如婦人情志不舒所致胸悶)。
  2. 甘草(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本方用一兩,比例為六分之一(故稱「六一」)。其作用有三:
      • 緩和香附辛散之性:防香附過燥傷陰,甘緩以制其峻。
      • 補益脾胃:氣滯久易傷脾,甘草培土以助運化,間接助香附理氣。
      • 調和藥性:協同香附疏肝不傷正,體現「肝病實脾」思想。
  3. 配伍邏輯

    • 主次分明:香附為君,甘草為臣,六比一比例突顯「以疏為主,佐以補緩」的治法。
    • 動靜結合:香附行氣主動,甘草甘緩主靜,一開一合,調暢氣機而不耗氣。
    • 標本兼顧:香附治氣滯之標,甘草補脾之本,適用於肝鬱脾虛輕證。

延伸推論

若病機單純屬氣滯,此方簡潔有效;若兼痰濕(苔膩)、血瘀(舌暗)或陰虛(舌紅少津),古人可能依證加味(如合二陳湯、丹參等)。其劑型為散劑,「任意點服」便於長期調理,符合慢性氣鬱需漸消緩散的治療特點。

此方體現了丹溪學派「氣血鬱滯」理論,以輕靈配伍解決「鬱」之關鍵,亦反映中醫「治氣先調肝」的臨床思維。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6兩,甘草1兩。
上為細末。
任意點服。
香附甘草散(《醫統》卷五十引丹溪方)、香附六一散(《醫抄類編》卷十三引丹溪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炎胃下垂

相同名稱方劑


香附六一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一引《澹寮》。 組成:香附子6兩,甘草1兩。 主治:胸煩痞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