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棗湯

SHUANG Z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3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7%
胃經 17%
三焦經 9%
肝經 9%
心經 8%
脾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雙棗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香附性辛、苦,味微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之效。雙棗湯常用於治療婦女經期不順、痛經等症,香附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緩解痛經。
  2. 健脾和胃:香附也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消化吸收。雙棗湯中加入紅棗,有補血益氣、養脾胃之功,香附與紅棗配合,可共同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

雙棗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寬中: 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化痰、行氣寬中的功效。它能疏肝理氣,緩解胸悶、胃脹等不適,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健脾益胃: 橘皮還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能增強脾胃的消化能力,有助於緩解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配合紅棗、黑棗的補益作用,達到調和脾胃、滋養氣血的效果。

雙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雙棗湯以紅棗、黑棗補血益氣,但性偏溫燥,容易耗氣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紅黑棗的燥熱之性,使藥性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2. 增強補益效果:甘草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能增強紅棗、黑棗的補益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甘草與紅黑棗相配,能更好地滋補氣血,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主治功效


雙棗湯主治功效分析

雙棗湯出自《楊氏家藏方》,由香附、橘皮、甘草三味藥組成,其主治功效明確針對「脾胃不和,胸膈不快,飲食停滯,氣不升降,腹脅脹痛,嘔逆噁心」等症狀。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的藥物功效逐一分析:

  • 香附: 味辛微苦,性平,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此藥能調理氣機,使肝氣疏暢,避免因肝氣鬱滯而影響脾胃運化,從根本上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胸膈不快、腹脅脹痛等症狀。

  • 橘皮: 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橘皮能夠行氣止痛,推動脾胃之氣的運行,改善飲食停滯,並能燥濕化痰,減輕因濕氣困阻而引起的胸悶、嘔逆等不適。經過炒製後,橘皮的溫燥之性減弱,更能健脾理氣,避免耗傷陰液。

  • 甘草: 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藥性、解毒止痛的功效。甘草在方中不僅能調和諸藥藥性,使藥力更為協調,更能和中益氣,調養脾胃之氣,緩解腹脹不適,同時其解毒作用也有助於消除體內可能產生的毒素。

綜合來看,雙棗湯以香附疏肝理氣,使氣機條達;以橘皮健脾燥濕,消除飲食停滯;再以甘草調和諸藥,並兼顧和中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恢復。全方配伍,理氣與健脾並重,既能疏解因肝氣鬱滯引起的胸悶腹脹,又能改善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飲食停滯、嘔逆噁心等症狀。

《楊氏家藏方》中明確指出,「治脾胃不和,胸膈不快,飲食停滯,氣不升降,腹脅脹痛,嘔逆噁心,並宜服之。」,這說明雙棗湯的應用範圍廣泛,凡是因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的上述症狀,皆可考慮使用此方。 此方並非簡單的止痛止嘔,而是從調整整體氣機、改善脾胃功能入手,從本而治,因此能較為徹底地解除病症。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去毛)8兩,青橘皮(去白,炒令黃)6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加大棗2個,水1盞,煎至7分,食前服;或入鹽湯點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消化道潰瘍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雙棗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香附子(去毛)8兩,青橘皮(去白,炒令黃)6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胃不和,胸膈不快,飲食停滯,氣不升降,腹脅脹痛,嘔逆惡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