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雙棗散中包含甘草,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雙棗散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或燥熱,甘草可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減輕對人體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2.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藥物吸收和代謝。雙棗散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病症,加入甘草有助於增強藥效,促進患者康復。
雙棗散中包含大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 大麥味甘性涼,入脾經,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的功效。雙棗散中以大棗、甘草等補益脾胃之品為主,加入大麥可增強健脾益氣之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 利水消腫: 大麥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雙棗散中常加入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物,配合大麥可增強利水消腫之力,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水腫、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雙棗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雙棗散多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引起的症狀,生薑的加入可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緩解寒邪引起的嘔吐。
- 調和藥性: 雙棗散中主要包含大棗、小棗等甘溫之品,生薑的加入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溫燥,避免引起上火等不適。同時,生薑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
雙棗散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脹,健脾和胃: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消脹、健脾和胃之功。雙棗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腹脹腹痛等症狀,橘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消脹,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
- 調和藥性:雙棗散中含有補氣健脾的藥材,如紅棗、白朮等,橘皮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補氣藥材過於燥烈,避免出現上火、口乾等副作用。
雙棗散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的功效。雙棗散中常配伍其他理氣藥物,如柴胡、枳殼等,以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香附的加入,可增強理氣作用,提高藥效。
- 調和脾胃: 香附同時具備健脾和胃的功效,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雙棗散中常配伍健脾藥物,如茯苓、白朮等,以補脾益氣,調理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香附的加入,可協同健脾藥物,共同調節脾胃功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雙棗散的成分與功效
中藥方劑「雙棗散」,主要成分為:甘草、大麥、生薑、橘皮、香附,主治功效是:脾虛瘧疾。
雙棗散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補益脾胃,健脾益氣,祛濕化痰,清熱解毒,止瀉、止嘔、止腹痛來治療脾虛瘧疾。
雙棗散的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可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大麥:具有健脾胃、利水滲濕、生津止渴、消食化積、補氣、和胃消食、清熱解渴、止汗固表等多種功效。
雙棗散的臨牀應用
雙棗散臨牀上可適用於治療脾虛瘧疾。症狀包括:
- 發熱、怕冷、肌肉痠痛
- 腹瀉、嘔吐、腹痛
- 疲倦、乏力、頭暈
- 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
- 舌苔厚膩,色淡,脈虛弱或緩慢。
總結
雙棗散是一箇中藥方劑,用於治療脾虛瘧疾。雙棗散由甘草,大麥,生薑,橘皮,香附等成分組成。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止嘔止瀉,溫中止瀉的作用。橘皮具有理氣化痰,燥溼化痰的作用。香附具有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的作用。大麥具有健脾益氣,止瀉的作用。雙棗散對脾虛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4兩,麥櫱(炒)4兩,白薑(炮,洗)4兩,餳糟2斤4兩(炒),橘皮6兩(炒),香附子1斤(去毛)。
退脾經邪熱。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烏梅、棗子各2個,煎至7分,和滓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雙棗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脹、腹瀉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服用雙棗散之前,應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雙棗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甘草(炙)4兩,麥蘖(炒)4兩,白薑(炮,洗)4兩,餳糟2斤4兩(炒),橘皮6兩(炒),香附子1斤(去毛)。 主治:退脾經邪熱。主治:脾虛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