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

大麥

DA MAI

  • 英文名稱: Hordeumvulgarel. Barley
  • 別名:牟麥,麰,麰麥,赤膊麥,飯麥,倮麥,稞麥
  •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穎果,4-5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大麥的傳統功效


1. 止汗固表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中醫藥領域卻有著不容小覷的止汗固表功效,雖然古籍中未明確提及「止汗固表」四字,但從其所記載的功能,可推演其潛在作用。

從歷代本草記載來看,大麥的主要功效圍繞著「除熱」、「消渴」、「調中」等方面。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新修本草》則指出其「平胃,止渴,消食,療脹」。這些功效間接地暗示了大麥止汗固表的作用機理。

「除熱」是關鍵。中醫認為汗出過多往往與體內陽氣亢盛、津液虧損有關,表現為「虛熱」。大麥的清熱功效,能平息體內虛熱,從而減少汗液分泌,達到止汗的效果。此外,「調中」和「平胃」則說明大麥能調理脾胃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液,胃主受納腐熟,脾胃功能健旺,則水液代謝正常,不易出現汗出異常。

《本草拾遺》中「調中止洩」一句,也間接佐證了其固表的作用。中醫理論中,脾胃虛弱易導致氣血不足,表虛易感邪,而大麥調理脾胃,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固表的作用。雖然《本草綱目》側重於大麥的寬胸下氣、涼血等功效,但這些功效同樣有助於調節氣血,間接地促進止汗固表。

總而言之,雖然古籍未直接點明大麥的止汗固表功效,但通過分析其「除熱」、「調中」、「平胃」等作用,可以推測大麥能通過清熱、健脾益胃,間接達到止汗固表的效果。此種作用,更傾向於調理體質,而非針對急症的特效藥物。

2. 清熱解渴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著顯著的清熱解渴功效。其藥用價值,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讓我們從經典古籍中一探究竟。

《名醫別錄》中便指出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消渴」在古代醫學中多指糖尿病的症狀,此處說明大麥具有緩解口渴、降火氣的功效。 「益氣,調中」則暗示其能增強體力,調理脾胃功能,為清熱解渴提供了基礎。

《唐本草》(收錄於《新修本草》)則更進一步說明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指其能調理脾胃,使之和緩,減少因胃熱引起的口渴。「消食,療脹」則表示其能幫助消化,緩解腹部脹滿,這些都能間接或直接地緩解因體內積熱引起的口乾舌燥。

《崔禹錫食經》中提及大麥「主水脹」,這點雖然與清熱解渴看似關聯性較小,但水脹往往也與體內水液代謝失衡有關,而大麥的調理脾胃功能,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平衡,從而間接地改善因濕熱導致的不適。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大麥的清熱解渴功效,並非單純地依靠某種直接的「降火」作用,而是通過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平衡體內水液代謝等多方面作用,達到間接或直接的清熱解渴效果。《本草綱目》及《本草衍義》更進一步說明大麥能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甚至能幫助食物順利下嚥,這些都印證了大麥在調理身體機能,緩解因內熱引起的諸多不適的藥用價值。因此,大麥的清熱解渴功效,實乃其整體調理作用的體現。

3. 和胃消食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中醫領域卻扮演著重要的和胃消食角色。其功效,古籍早有記載,歷代醫家也多有論述,使其成為治療消化不良的常用藥材。

《名醫別錄》指出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已點明其具有清熱、益氣、調理脾胃的功能。消渴,在古代多指糖尿病的症狀,此處顯示大麥可能具有調節血糖的作用,而「調中」則直接指明其能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新修本草》則更進一步說明大麥的功效:「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其中「平胃」是指能使脾胃平和,避免胃氣紊亂;「消食」則指能幫助消化,解決食積不化之症;「療脹」則指能緩解腹部脹滿等消化不良的症狀。由此可見,大麥對於消化系統的益處,在古代早已被觀察和總結。

《本草拾遺》更強調大麥「調中止洩」,說明它具有調節腸胃功能,緩解腹瀉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總結大麥具有「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的功效,除了消化系統,更提及了其對於胸悶、氣滯等症狀的緩解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草衍義》記載了一個以大麥糊治療纏喉風(咽喉腫痛)導致吞嚥困難的案例,說明大麥糊具有潤滑、易於吞嚥的特性,能藉助其滑膩的特性,滋養胃氣,輔助治療。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於大麥和胃消食功效的描述,體現了其在調理脾胃、促進消化、緩解脹滿、止渴等方面的多重作用,使其成為一味功效顯著的單方中藥。 這些古代醫家經驗的累積,為我們現代人理解和應用大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4. 補氣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古代醫籍中卻有著不容小覷的補氣功效。其補氣作用並非直接的、強烈的峻補,而是溫和且多面向的,體現在調理脾胃,從而間接提升整體氣血的運行。

從古籍記載來看,大麥的補氣作用主要體現在其對脾胃的調理。 《名醫別錄》指出大麥「益氣,調中」,「中」指脾胃,說明大麥能增強脾胃的功能,而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強健,則氣血自然充盈。 《新修本草》中的「平胃」更進一步說明其調節脾胃功能的作用,避免胃氣紊亂,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為身體提供營養物質,間接達到補氣的目的。

此外,大麥的補氣還與其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相關。 《食經》記載其「主水脹」,《本草拾遺》提及「調中止洩」,都說明大麥能改善水液代謝和腸胃功能。 消化吸收良好,營養物質才能充分被身體利用,從而提供維持氣血運行的能量,這也是一種間接的補氣方式。 《本草綱目》更指出大麥「寬胸下氣」,「下氣」指的是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避免氣滯血瘀的情況,有助於提升整體的元氣。 甚至《本草衍義》中記載大麥糊能助胃氣,顯示其對虛弱胃氣的調理效果。

總而言之,大麥的補氣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氣,而是通過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吸收,疏通氣機等多方面作用,間接達到益氣的功效,這與現代醫學中強調脾胃的重要性不謀而合。 其補氣方式溫和,適合脾胃虛弱者,但需注意其性味及個人體質差異。

5. 消食化積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典中被賦予了重要的消食化積功效。從歷代本草著作中,我們能窺見其作用的深遠。

《名醫別錄》記載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已點明其具有調理脾胃,消除燥熱,益氣生津的功效。消渴,古時指糖尿病的症狀之一,由此可見大麥對於體內津液的調節具有積極作用,而「調中」則直接指明其對於脾胃的調理作用,為後世對其消食化積功效奠定了基礎。

《新修本草》(唐本草)更進一步指出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說明大麥能使脾胃功能恢復平衡;「消食」則直接指明其消食化積的功效;「療脹」則說明它能緩解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部脹滿。這與現代人常有的消化不良、食積脹滿等症狀不謀而合。

《食經》中提及大麥「主水脹」,雖著重於利水消腫,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其調節脾胃,改善水液代謝的功能,間接支持了其消食化積的作用。而《本草拾遺》中「調中止洩」則強調了大麥對於脾胃運化功能的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消食化積,又能緩解腹瀉。

《本草綱目》則總結性地指出大麥「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寬胸下氣」說明它能舒緩胸悶氣滯,促進氣機運行,而「消積,進食」再次強調其消食化積和促進食慾的作用。《本草衍義》更以臨牀案例佐證,說明大麥糊能幫助咽喉腫痛者順利吞嚥,改善食慾,這也從實踐層面印證了其在消化系統中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大麥的消食化積功效多有記載,且觀察角度多樣,從體液代謝、脾胃功能到臨牀應用等方面均予以佐證,說明大麥作為消食化積藥物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臨牀經驗支持。

6. 生津止渴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籍中展現出令人驚豔的生津止渴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充水分,而是透過多方面調節,達到緩解口渴的目的。

從歷代本草的記載中,我們可以一窺大麥生津止渴的奧妙。 《名醫別錄》提到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已點明其在治療消渴症(古代指糖尿病等津液不足的疾病)上的功效,並指出其能除熱、益氣、調理脾胃。 「消渴」正是口渴的重要病理基礎,大麥通過益氣、調中,從根本上改善身體機能,間接達到止渴效果。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則更進一步指出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說明大麥能調理脾胃,使胃氣和順,而胃氣通暢則有助於津液的運化和吸收,從而緩解口渴。「消食」則能避免食積阻礙津液的生成與輸布。 《食經》中「主水脹」的記載,也暗示大麥具有利水的作用,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體液平衡,間接減輕口渴感。

《本草拾遺》提到「調中止洩」,這點看似與止渴關係不大,但實則反映了大麥對腸胃功能的調節作用。腸胃健康,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維持體液平衡,避免因營養缺乏而導致的口渴。 《本草綱目》更總結了大麥的「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功效,這些作用都間接或直接地與生津止渴相關聯。 《本草衍義》中以大麥糊治療纏喉風(咽喉腫痛)的例子,更說明瞭大麥具有潤滑、滋養的作用,能幫助患者更容易吞嚥,間接緩解因咽喉不適引起的口渴。

綜上所述,大麥的生津止渴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益氣、調中、平胃、消食、利水等多種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是一種由內而外、標本兼治的調理方式。

7. 利水滲濕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中醫藥領域卻擁有不容小覷的利水滲濕功效,其作用並非單純的利尿,而是藉由多種途徑,協同作用以達到平衡水液的目標。 古代醫籍對其功效多有記載,佐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

從歷代本草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大麥利水滲濕的機理。例如,《食經》記載其「主水脹」,直接點明瞭大麥對於水腫的療效。這與現代醫學理解的利水消腫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推測大麥可能透過促進腎臟排泄多餘水分來達到此效果。

而《名醫別錄》提及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則更進一步說明大麥除了利水,還兼具清熱、益氣、和胃的功能。消渴,古時指糖尿病,大麥能緩解其症狀,暗示其可能具備調節血糖的作用,從而間接影響體內水分代謝。 《新修本草》則強調其「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與「調中」互相呼應,說明大麥能調理脾胃,而脾胃功能正常是水液代謝平衡的基礎。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水濕停聚,而大麥恰能改善此情況。

《本草拾遺》的「調中止洩」亦值得關注,指出大麥能調理腸胃,預防或緩解腹瀉。這與利水滲濕的功效息息相關,因為腹瀉也是身體排出水分的一種方式,大麥可能通過調節腸道功能,避免因腹瀉而導致脫水或水液紊亂。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於大麥利水滲濕功效的描述,並非單一地停留在「利尿」層面,而是從多個角度闡述其作用機制,涵蓋了脾胃運化、腎臟排泄、以及整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這些記載為我們理解大麥的藥用價值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

8. 健脾胃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著豐富的健脾胃功效。其作用並非單純的飽腹,而是針對脾胃虛弱的多種症狀,展現著多層次的療效。

從多部古代醫籍的記載可以看出,大麥健脾胃的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名醫別錄》指出其能「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消渴指口渴多飲,此處說明大麥能有效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津液不足。同時,「益氣」、「調中」則直接點明瞭其益氣健脾,調理脾胃運化功能的作用。

《新修本草》則進一步強調大麥的「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功效。其中,「平胃」指能調理脾胃功能,使其恢復平衡;「消食」則說明其能幫助消化,解決食積不化的問題;「療脹」則針對脾胃虛弱引起的腹部脹滿。

其他典籍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大麥的益處。《食經》記載其「主水脹」,暗示其利水消腫,亦與健脾利濕相關;《本草拾遺》的「調中止洩」,則指出其能調理脾胃,改善腹瀉等症狀;《本草綱目》則總結其「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等功效,更全面地闡述了大麥的脾胃調理作用。《本草衍義》更以臨牀實例說明大麥糊能幫助患者嚥下食物,說明其能改善食慾不振,增強胃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大麥健脾胃功效的描述,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其在調節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促進消化吸收等方面的作用。其平緩溫和的特性,使其成為健脾胃的理想選擇。

大麥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大麥,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性平、味甘之物,歸脾、胃二經。其歷來被推崇為「益氣健脾,消食化積,除熱止渴」的食療佳品,體現了其對消化系統的益處及整體氣機的調理作用。

近代醫學研究則進一步揭示了大麥深層的藥理價值,特別是在抗腫瘤領域的潛力。關鍵在於大麥中豐富的活性成分——β-葡聚糖。β-葡聚糖已被證實具備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作為一種強效的免疫調節劑,顯著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這種增強表現為能有效激活體內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和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這些被激活的免疫細胞如同人體的守衛者,能夠更有效地識別、攻擊並清除異常的腫瘤細胞,從而在多個層面抑制腫瘤的進展。大麥中β-葡聚糖的這種效應,為其在腫瘤輔助治療及預防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2. 抗菌

大麥的藥理功效中,其所蘊含的β-葡聚糖是探討抗菌潛力的核心。這種來自大麥細胞壁的天然多醣體,不同於傳統抗生素直接殺死或抑制細菌,其抗菌作用機制更側重於調節宿主免疫反應。

大麥β-葡聚糖能有效活化體內的固有免疫細胞,特別是巨噬細胞(Macrophages)與嗜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當這些免疫細胞接觸到β-葡聚糖後,其辨識和清除病原體的能力將顯著提升。此物質透過與免疫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如Dectin-1)結合,啟動細胞內信號傳導途徑,從而促進細胞的吞噬作用,使其能更有效地包裹並消化入侵的細菌。

同時,β-葡聚糖的激活作用會刺激多種細胞因子(Cytokines)的釋放,例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介白素-6(IL-6)和介白素-1β(IL-1β)等。這些細胞因子在免疫系統中扮演信號傳遞者的角色,能更有效地招募其他免疫細胞,並協調啟動全身性的防禦機制,增強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

透過這種全面性的免疫調節作用,大麥β-葡聚糖能間接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與繁殖,降低其在體內造成感染的風險。其非直接殺菌的特性,有助於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並間接減少細菌產生抗藥性的可能,為整體免疫防禦提供有利的支持。

3. 降血壓

大麥在血壓管理上展現潛力,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β-葡聚糖。這種可溶性膳食纖維在進入腸道後,會吸收水分並形成黏稠的膠狀物質。此膠狀物能有效包覆並干擾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吸收。透過降低血液中的這些脂質水平,β-葡聚糖有助於減輕血管負擔,進而對血壓產生正向影響。高血脂常與高血壓並存,因此其對血脂的改善,進而有助於穩定血壓。

此外,大麥亦是豐富的鉀離子來源。鉀是一種重要的電解質,對維持體內液體平衡至關重要。鉀離子具有天然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多餘鈉的排出,從而減少細胞外液體積,減輕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同時,鉀離子還直接參與血管的擴張與收縮調節,有助於放鬆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綜合而言,大麥透過β-葡聚糖對血脂的調節作用,以及鉀離子對體液平衡與血管功能的雙重協同效應,為支持健康的血壓水平提供了明確的藥理學依據。

4. 降血脂

大麥作為一種常見的穀物,其在調控血脂方面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β-葡聚糖成分。β-葡聚糖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在人體消化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溶於水後會形成黏稠的凝膠狀物質,這種特性對於脂質代謝具有多重正面影響。

首先,大麥中的β-葡聚糖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常被稱為「壞膽固醇」)濃度。其主要機制在於,這種黏性凝膠能包覆膽汁酸和膳食膽固醇,減少它們在小腸內的再吸收。當膽汁酸隨糞便排出體外時,肝臟為補充流失的膽汁酸,會加速從血液中攝取更多的LDL-C來合成新的膽汁酸,從而降低了血液中LDL-C的水平。

其次,β-葡聚糖對降低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也具有助益。儘管其直接作用機制不如對膽固醇那樣明確,但普遍認為β-葡聚糖能透過多種間接途徑發揮作用。例如,它能減緩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有助於穩定餐後血糖反應,從而降低胰島素的需求,進而減少肝臟將多餘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三酸甘油脂的過程。此外,改善腸道菌群平衡、增加飽足感、減少總熱量攝入等因素,也可能間接影響三酸甘油脂的生成與代謝。

綜合而言,大麥中的β-葡聚糖透過形成物理屏障、結合膽汁酸促進排泄、以及潛在的代謝調節等綜合作用,有效地降低了血清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水平,展現出其在降血脂方面的顯著藥理功效。

5. 抗氧化

大麥作為上乘穀物,其性平味甘,蘊含著豐富的抗氧化物質。此等天然活性成分,能高效清除體內過剩的自由基,從而發揮顯著的抗氧化藥理作用。此機制對於保護細胞免於氧化損傷,阻滯細胞衰老進程至關重要。

其抗氧化功效主要歸因於大麥所富含的酚類化合物,例如阿魏酸、阿魏素及阿魏酚等。這些獨特的生物活性分子具備強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直接中和超氧陰離子與羥基自由基,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與功能。同時,它們亦能調節體內抗氧化酵素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等,進一步構築機體自身的防禦體系,降低氧化壓力。

透過上述複雜的藥理作用,大麥中的抗氧化成分不僅能有效抵禦環境污染物、UV輻射及代謝過程所產生的氧化應激,更能藉由減少DNA損傷、穩定蛋白質結構,維護細胞的正常增殖與分化。這對於預防與管理多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的發生,具有潛在的積極意義。其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害的能力,賦予大麥在促進整體健康、延緩生理機能衰退方面,重要的藥用價值。

6. 減肥減重

大麥在體重管理上展現多重藥理效益。其富含的膳食纖維是關鍵。這些不可溶及可溶性纖維進入消化系統後能大量吸收水分並膨脹,顯著增加胃的飽足感,進而有效抑制食慾,減少餐間零食攝取及正餐的總體食量,直接降低熱量攝入,此為減肥之基礎。同時,膳食纖維亦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改善便秘問題,加速體內代謝廢物排出,《本草綱目》所載「利大小腸」功效亦證實其通暢消化道之功。

此外,大麥所具「利水滲濕」之性,對於因體內濕氣或水分滯留而導致的水腫型肥胖亦有裨益,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份,減輕虛胖現象。從更深層次看,大麥所蘊含豐富的維生素B群(如B1、B2、B3、B6)及多種礦物質(如鎂、鋅、鐵),在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輔酶角色。這些微量營養素能協同作用,提升能量代謝效率,加速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的轉化與利用,促進脂肪的有效燃燒,從而為減重目標提供內在支持。大麥的這些綜合效應,使其成為輔助減肥減重的理想食材。

7. 保護心臟健康

大麥對心臟健康的藥理功效顯著,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β-葡聚糖是其心臟保護能力的關鍵成分。這種可溶性纖維在消化道中形成黏性凝膠,能有效與膽酸結合,促進其排出體外,從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水平,顯著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進而降低罹患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麥還富含多種抗氧化物質,如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s)、酚酸類和類黃酮等。這些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的損害。透過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和炎症介質的產生,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保護心臟免受慢性炎症和氧化損傷。

此外,大麥豐富的膳食纖維不僅有助於延長飽足感,控制體重(間接減輕心臟負擔),其促進腸道健康的功效亦間接惠及心臟。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影響膽固醇的代謝和炎症反應。健康的腸道環境被認為與降低全身性炎症反應及改善血脂異常有關,為心臟健康提供多重保護。

8. 預防心血管疾病

大麥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展現出顯著的藥理功效。其豐富的膳食纖維,特別是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是其核心益處之一。β-葡聚醣能有效結合腸道內的膽固醇,促進其排出體外,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即俗稱的「壞膽固醇」水平。這種作用直接關係到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降低。膳食纖維整體也能幫助控制體重與體脂含量,間接減輕心血管負擔。

大麥亦含有維生素B6,此維生素在氨基酸代謝中扮演關鍵角色,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血壓,避免高血壓帶來的心血管壓力。同時,維生素E作為一種強效的脂溶性抗氧化劑,能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化損傷,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發展。

綜合上述,大麥透過膳食纖維、β-葡聚醣、維生素B6及維生素E等多重生物活性成分的協同作用,在管理血脂、穩定血壓、抗氧化及減緩動脈硬化進程上發揮積極作用,共同為心血管健康築起防線。

9. 改善消化系統

大麥富含膳食纖維,其中不溶性纖維能有效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並強力刺激腸道蠕動,加速糞便通過,顯著緩解便秘,幫助維持規律排便。其可溶性纖維則能在腸道中形成膠狀物質,有助於延長飽足感,並作為益生菌的養料,促進腸道益菌群生長,維護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平衡。

大麥所含的維生素B6是多種酶系統的輔酶,尤其在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能協助分解食物中的巨量營養素,提升消化吸收效率。鎂是大麥中重要的礦物質,具備神經肌肉鬆弛作用,能有效放鬆腸道平滑肌,緩解因腸道痙攣引起的腹部不適,特別對於減輕腹脹感有益。

此外,大麥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酚類化合物和類黃酮。這些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腸道細胞的損傷,有助於保護腸道黏膜的完整性與健康,降低慢性炎症反應的發生,從而維護消化道的整體功能,促進腸道健康。

10. 降血糖

大麥,性質平和,味道甘甜,是一種兼具食療價值的食材,尤其在降血糖方面展現功效。它傳統上具有補脾健胃、生津止渴、除煩止渴及益氣調營的作用。

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大麥富含膳食纖維,這類纖維能夠有效延緩糖類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從而顯著減輕餐後血糖的快速升高。此外,大麥中含有的維生素B6對於調節人體內胰島素的水平扮演著關鍵角色。胰島素作為一種將葡萄糖從血液轉運至細胞內部的荷爾蒙,其功能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鋅是大麥的另一重要成分,它能有效調節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進而提升細胞對胰島素信號的反應能力。同時,大麥中存在的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保護胰腺細胞免受氧化應激造成的損傷,從而維繫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與功能。研究證據亦支持大麥的降糖潛力,例如,食用大麥粥已被證實能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大麥麵包也能有效改善血糖的控制狀況。因此,將大麥納入日常飲食對於糖尿病患者可能具有助益。

大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大麥茶的製作方法:

  1. 將大麥洗淨,放入鍋中,加水浸泡24小時。
  2. 將浸泡好的大麥放入電飯鍋中,加入適量的水,蓋上蓋子,按下煮飯鍵。
  3. 大麥煮熟後,將其倒入茶壺中,加入適量的冰糖,蓋上蓋子,燜10分鐘即可飲用。

大麥茶的飲用方法:

  1. 大麥茶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加入冰糖、蜂蜜等調味品飲用。
  2. 大麥茶可以沖泡多次,每次沖泡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大麥茶中的營養成分流失。
  3. 大麥茶不宜保存太久,最好在3天內飲用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麥注意事項重點

  1. 熱性體質者不宜多食:大麥性偏熱,容易生熱病。食用時應適可而止,並搭配寒性食物平衡。
  2. 脾胃虛寒者慎用:大麥性質偏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以免加重虛寒症狀。
  3. 植酸影響微量元素吸收:大麥含有植酸,會影響人體對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應避免與豆類、肉類等富含這些元素的食物一起食用。
  4. 大麥茶性涼: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大麥茶,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5. 空腹不宜飲用:大麥茶不宜空腹飲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適。
  6. 避免與其他茶葉混合飲用:大麥茶不宜與紅茶、綠茶等其他茶葉一起飲用,以免影響茶葉的功效。

大麥相關的方劑


大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糖尿病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肩頸痠痛動脈失眠損傷動脈粥樣硬化腹瀉心臟病食慾不振低血糖糖尿虛弱低血壓消化不良脫水

大麥含有的化學成分


澱粉(Starch), 蛋白質(Protein), 鈣(Calcium), 磷(Phosphorus), 尿囊素(Allanto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