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的傳統功效
1. 止汗固表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中醫藥領域卻有著不容小覷的止汗固表功效,雖然古籍中未明確提及「止汗固表」四字,但從其所記載的功能,可推演其潛在作用。
從歷代本草記載來看,大麥的主要功效圍繞著「除熱」、「消渴」、「調中」等方面。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新修本草》則指出其「平胃,止渴,消食,療脹」。這些功效間接地暗示了大麥止汗固表的作用機理。
「除熱」是關鍵。中醫認為汗出過多往往與體內陽氣亢盛、津液虧損有關,表現為「虛熱」。大麥的清熱功效,能平息體內虛熱,從而減少汗液分泌,達到止汗的效果。此外,「調中」和「平胃」則說明大麥能調理脾胃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液,胃主受納腐熟,脾胃功能健旺,則水液代謝正常,不易出現汗出異常。
《本草拾遺》中「調中止洩」一句,也間接佐證了其固表的作用。中醫理論中,脾胃虛弱易導致氣血不足,表虛易感邪,而大麥調理脾胃,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固表的作用。雖然《本草綱目》側重於大麥的寬胸下氣、涼血等功效,但這些功效同樣有助於調節氣血,間接地促進止汗固表。
總而言之,雖然古籍未直接點明大麥的止汗固表功效,但通過分析其「除熱」、「調中」、「平胃」等作用,可以推測大麥能通過清熱、健脾益胃,間接達到止汗固表的效果。此種作用,更傾向於調理體質,而非針對急症的特效藥物。
2. 清熱解渴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著顯著的清熱解渴功效。其藥用價值,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讓我們從經典古籍中一探究竟。
《名醫別錄》中便指出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消渴」在古代醫學中多指糖尿病的症狀,此處說明大麥具有緩解口渴、降火氣的功效。 「益氣,調中」則暗示其能增強體力,調理脾胃功能,為清熱解渴提供了基礎。
《唐本草》(收錄於《新修本草》)則更進一步說明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指其能調理脾胃,使之和緩,減少因胃熱引起的口渴。「消食,療脹」則表示其能幫助消化,緩解腹部脹滿,這些都能間接或直接地緩解因體內積熱引起的口乾舌燥。
《崔禹錫食經》中提及大麥「主水脹」,這點雖然與清熱解渴看似關聯性較小,但水脹往往也與體內水液代謝失衡有關,而大麥的調理脾胃功能,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平衡,從而間接地改善因濕熱導致的不適。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大麥的清熱解渴功效,並非單純地依靠某種直接的「降火」作用,而是通過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平衡體內水液代謝等多方面作用,達到間接或直接的清熱解渴效果。《本草綱目》及《本草衍義》更進一步說明大麥能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甚至能幫助食物順利下嚥,這些都印證了大麥在調理身體機能,緩解因內熱引起的諸多不適的藥用價值。因此,大麥的清熱解渴功效,實乃其整體調理作用的體現。
3. 和胃消食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中醫領域卻扮演著重要的和胃消食角色。其功效,古籍早有記載,歷代醫家也多有論述,使其成為治療消化不良的常用藥材。
《名醫別錄》指出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已點明其具有清熱、益氣、調理脾胃的功能。消渴,在古代多指糖尿病的症狀,此處顯示大麥可能具有調節血糖的作用,而「調中」則直接指明其能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新修本草》則更進一步說明大麥的功效:「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其中「平胃」是指能使脾胃平和,避免胃氣紊亂;「消食」則指能幫助消化,解決食積不化之症;「療脹」則指能緩解腹部脹滿等消化不良的症狀。由此可見,大麥對於消化系統的益處,在古代早已被觀察和總結。
《本草拾遺》更強調大麥「調中止洩」,說明它具有調節腸胃功能,緩解腹瀉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總結大麥具有「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的功效,除了消化系統,更提及了其對於胸悶、氣滯等症狀的緩解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草衍義》記載了一個以大麥糊治療纏喉風(咽喉腫痛)導致吞嚥困難的案例,說明大麥糊具有潤滑、易於吞嚥的特性,能藉助其滑膩的特性,滋養胃氣,輔助治療。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於大麥和胃消食功效的描述,體現了其在調理脾胃、促進消化、緩解脹滿、止渴等方面的多重作用,使其成為一味功效顯著的單方中藥。 這些古代醫家經驗的累積,為我們現代人理解和應用大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4. 補氣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古代醫籍中卻有著不容小覷的補氣功效。其補氣作用並非直接的、強烈的峻補,而是溫和且多面向的,體現在調理脾胃,從而間接提升整體氣血的運行。
從古籍記載來看,大麥的補氣作用主要體現在其對脾胃的調理。 《名醫別錄》指出大麥「益氣,調中」,「中」指脾胃,說明大麥能增強脾胃的功能,而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強健,則氣血自然充盈。 《新修本草》中的「平胃」更進一步說明其調節脾胃功能的作用,避免胃氣紊亂,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為身體提供營養物質,間接達到補氣的目的。
此外,大麥的補氣還與其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相關。 《食經》記載其「主水脹」,《本草拾遺》提及「調中止洩」,都說明大麥能改善水液代謝和腸胃功能。 消化吸收良好,營養物質才能充分被身體利用,從而提供維持氣血運行的能量,這也是一種間接的補氣方式。 《本草綱目》更指出大麥「寬胸下氣」,「下氣」指的是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避免氣滯血瘀的情況,有助於提升整體的元氣。 甚至《本草衍義》中記載大麥糊能助胃氣,顯示其對虛弱胃氣的調理效果。
總而言之,大麥的補氣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氣,而是通過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吸收,疏通氣機等多方面作用,間接達到益氣的功效,這與現代醫學中強調脾胃的重要性不謀而合。 其補氣方式溫和,適合脾胃虛弱者,但需注意其性味及個人體質差異。
5. 消食化積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典中被賦予了重要的消食化積功效。從歷代本草著作中,我們能窺見其作用的深遠。
《名醫別錄》記載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已點明其具有調理脾胃,消除燥熱,益氣生津的功效。消渴,古時指糖尿病的症狀之一,由此可見大麥對於體內津液的調節具有積極作用,而「調中」則直接指明其對於脾胃的調理作用,為後世對其消食化積功效奠定了基礎。
《新修本草》(唐本草)更進一步指出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說明大麥能使脾胃功能恢復平衡;「消食」則直接指明其消食化積的功效;「療脹」則說明它能緩解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部脹滿。這與現代人常有的消化不良、食積脹滿等症狀不謀而合。
《食經》中提及大麥「主水脹」,雖著重於利水消腫,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其調節脾胃,改善水液代謝的功能,間接支持了其消食化積的作用。而《本草拾遺》中「調中止洩」則強調了大麥對於脾胃運化功能的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消食化積,又能緩解腹瀉。
《本草綱目》則總結性地指出大麥「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寬胸下氣」說明它能舒緩胸悶氣滯,促進氣機運行,而「消積,進食」再次強調其消食化積和促進食慾的作用。《本草衍義》更以臨牀案例佐證,說明大麥糊能幫助咽喉腫痛者順利吞嚥,改善食慾,這也從實踐層面印證了其在消化系統中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大麥的消食化積功效多有記載,且觀察角度多樣,從體液代謝、脾胃功能到臨牀應用等方面均予以佐證,說明大麥作為消食化積藥物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臨牀經驗支持。
6. 生津止渴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籍中展現出令人驚豔的生津止渴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充水分,而是透過多方面調節,達到緩解口渴的目的。
從歷代本草的記載中,我們可以一窺大麥生津止渴的奧妙。 《名醫別錄》提到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已點明其在治療消渴症(古代指糖尿病等津液不足的疾病)上的功效,並指出其能除熱、益氣、調理脾胃。 「消渴」正是口渴的重要病理基礎,大麥通過益氣、調中,從根本上改善身體機能,間接達到止渴效果。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則更進一步指出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說明大麥能調理脾胃,使胃氣和順,而胃氣通暢則有助於津液的運化和吸收,從而緩解口渴。「消食」則能避免食積阻礙津液的生成與輸布。 《食經》中「主水脹」的記載,也暗示大麥具有利水的作用,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體液平衡,間接減輕口渴感。
《本草拾遺》提到「調中止洩」,這點看似與止渴關係不大,但實則反映了大麥對腸胃功能的調節作用。腸胃健康,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維持體液平衡,避免因營養缺乏而導致的口渴。 《本草綱目》更總結了大麥的「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功效,這些作用都間接或直接地與生津止渴相關聯。 《本草衍義》中以大麥糊治療纏喉風(咽喉腫痛)的例子,更說明瞭大麥具有潤滑、滋養的作用,能幫助患者更容易吞嚥,間接緩解因咽喉不適引起的口渴。
綜上所述,大麥的生津止渴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益氣、調中、平胃、消食、利水等多種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是一種由內而外、標本兼治的調理方式。
7. 利水滲濕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在中醫藥領域卻擁有不容小覷的利水滲濕功效,其作用並非單純的利尿,而是藉由多種途徑,協同作用以達到平衡水液的目標。 古代醫籍對其功效多有記載,佐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
從歷代本草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大麥利水滲濕的機理。例如,《食經》記載其「主水脹」,直接點明瞭大麥對於水腫的療效。這與現代醫學理解的利水消腫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推測大麥可能透過促進腎臟排泄多餘水分來達到此效果。
而《名醫別錄》提及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則更進一步說明大麥除了利水,還兼具清熱、益氣、和胃的功能。消渴,古時指糖尿病,大麥能緩解其症狀,暗示其可能具備調節血糖的作用,從而間接影響體內水分代謝。 《新修本草》則強調其「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平胃」與「調中」互相呼應,說明大麥能調理脾胃,而脾胃功能正常是水液代謝平衡的基礎。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水濕停聚,而大麥恰能改善此情況。
《本草拾遺》的「調中止洩」亦值得關注,指出大麥能調理腸胃,預防或緩解腹瀉。這與利水滲濕的功效息息相關,因為腹瀉也是身體排出水分的一種方式,大麥可能通過調節腸道功能,避免因腹瀉而導致脫水或水液紊亂。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於大麥利水滲濕功效的描述,並非單一地停留在「利尿」層面,而是從多個角度闡述其作用機制,涵蓋了脾胃運化、腎臟排泄、以及整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這些記載為我們理解大麥的藥用價值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
8. 健脾胃
大麥,看似平凡的穀物,卻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著豐富的健脾胃功效。其作用並非單純的飽腹,而是針對脾胃虛弱的多種症狀,展現著多層次的療效。
從多部古代醫籍的記載可以看出,大麥健脾胃的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名醫別錄》指出其能「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消渴指口渴多飲,此處說明大麥能有效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津液不足。同時,「益氣」、「調中」則直接點明瞭其益氣健脾,調理脾胃運化功能的作用。
《新修本草》則進一步強調大麥的「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功效。其中,「平胃」指能調理脾胃功能,使其恢復平衡;「消食」則說明其能幫助消化,解決食積不化的問題;「療脹」則針對脾胃虛弱引起的腹部脹滿。
其他典籍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大麥的益處。《食經》記載其「主水脹」,暗示其利水消腫,亦與健脾利濕相關;《本草拾遺》的「調中止洩」,則指出其能調理脾胃,改善腹瀉等症狀;《本草綱目》則總結其「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等功效,更全面地闡述了大麥的脾胃調理作用。《本草衍義》更以臨牀實例說明大麥糊能幫助患者嚥下食物,說明其能改善食慾不振,增強胃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大麥健脾胃功效的描述,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其在調節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促進消化吸收等方面的作用。其平緩溫和的特性,使其成為健脾胃的理想選擇。
大麥的古代典籍
大麥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大麥,性平,味甘,歸脾、胃經。中藥古籍記載,大麥有「益氣健脾,消食化積,除熱止渴」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麥中的β-葡聚糖具有抗腫瘤作用,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β-葡聚糖是一種多糖,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激活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2. 抗菌
大麥之β-葡聚糖具抗菌之效,能抑多種細菌蕃衍。
3. 降血壓
大麥之降壓,或由於其所含之β-葡聚糖所致。β-葡聚糖為一可溶性膳食纖維,在腸道中會吸收水分,形成膠狀物,增加腸道食物容積,降低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吸收,從而達到降血壓作用。此外,大麥中還含有鉀離子,鉀離子具有利尿、降壓作用,有助於降低血壓。
4. 降血脂
大麥中含有β-葡聚糖,此成分具有降低血液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以及降低三酸甘油脂濃度之作用,有助於降低血脂。
5. 抗氧化
大麥,乃穀類之良品,其性平味甘,富含抗氧化成分,能清除體內自由基,具抗氧化、延緩衰老之效。
大麥之抗氧化成分,乃酚類化合物,如阿魏酸、阿魏素、阿魏酚等,具強大抗氧化能力,可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有助於延緩衰老、減少疾病發生。
故大麥常入藥,以益氣健脾、消食化積、清熱止渴,為養生佳品。
6. 減肥減重
大麥性平味甘,有益胃健脾、消積進食、除熱止渴、消暑益氣、利水滲濕、除煩止渴之功。
《本草綱目》曰:「大麥,氣味甘平,無毒。主消渴,下氣,利大小腸,退虛熱,益顏色,令人能食。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除心下熱,助五臟,益氣力。」
大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腹感,減少食物攝取量,從而達到減肥目的。此外,大麥中的維生素B羣和礦物質可提高新陳代謝,促進脂肪燃燒。
7. 保護心臟健康
大麥含β-葡聚糖,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大麥富抗氧化物,保護心臟免受自由基傷害。大麥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保持心臟健康。
8. 預防心血管疾病
大麥含膳食纖維,可降膽固醇,減脂含量,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維生素B6促氨基酸代謝,有助降血壓。維生素E清自由基,減動脈粥樣硬化。β-葡聚糖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9. 改善消化系統
大麥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維生素B6助消化蛋白質,鎂放鬆腸道肌肉,緩解腹脹。抗氧化劑保護腸道細胞,減少炎症。且能降低膽固醇、血糖,預防心臟病、糖尿病。
10. 降血糖
大麥的性質平和,味道甘甜,是一種具有降血糖效果的食藥兼備的食材。它具有補脾健胃、生津止渴、除煩止渴、以及益氣調營的功效。
大麥中的膳食纖維能延緩糖類的消化和吸收,從而減少餐後血糖的快速上升。大麥還含有維生素B6,這種維生素在調節胰島素水平方面起到關鍵作用。胰島素是一種將葡萄糖從血液中轉移到細胞內的激素。鋅也是大麥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可以調節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大麥中的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保護胰腺免受氧化損傷,進而維持胰島素的正常功能。
研究表明,食用大麥粥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食用大麥麵包也能改善血糖控制。因此,將大麥納入日常飲食對糖尿病患者可能具有益處。
大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大麥茶的製作方法:
- 將大麥洗淨,放入鍋中,加水浸泡24小時。
- 將浸泡好的大麥放入電飯鍋中,加入適量的水,蓋上蓋子,按下煮飯鍵。
- 大麥煮熟後,將其倒入茶壺中,加入適量的冰糖,蓋上蓋子,燜10分鐘即可飲用。
大麥茶的飲用方法:
- 大麥茶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加入冰糖、蜂蜜等調味品飲用。
- 大麥茶可以沖泡多次,每次沖泡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大麥茶中的營養成分流失。
- 大麥茶不宜保存太久,最好在3天內飲用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麥注意事項重點
- 熱性體質者不宜多食:大麥性偏熱,容易生熱病。食用時應適可而止,並搭配寒性食物平衡。
- 脾胃虛寒者慎用:大麥性質偏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以免加重虛寒症狀。
- 植酸影響微量元素吸收:大麥含有植酸,會影響人體對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應避免與豆類、肉類等富含這些元素的食物一起食用。
- 大麥茶性涼: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大麥茶,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 空腹不宜飲用:大麥茶不宜空腹飲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適。
- 避免與其他茶葉混合飲用:大麥茶不宜與紅茶、綠茶等其他茶葉一起飲用,以免影響茶葉的功效。
大麥相關的方劑
大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麥含有的化學成分
澱粉(Starch), 蛋白質(Protein), 鈣(Calcium), 磷(Phosphorus), 尿囊素(Allanto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