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皮散中包含丁香樹皮,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降逆止嘔: 丁香樹皮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的效果。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脹等症狀,丁香樹皮可以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
- 行氣止痛: 丁香樹皮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它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丁香樹皮可以起到緩解作用。
丁香樹皮在丁皮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治療多種脾胃疾病,達到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效果。
丁皮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丁皮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白朮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利水滲濕,並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助於去除濕熱,改善濕疹症狀。
- 扶正祛邪: 白朮能補氣益脾,增強機體正氣,進一步抵禦濕熱邪氣的侵襲,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丁皮散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
- 利水滲濕: 丁皮散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而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體內濕熱,促進排泄,改善小便不利的狀況。
- 健脾寧心: 茯苓亦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功,能緩解因濕熱蘊結脾胃而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也能安神定志,改善因濕熱擾心而導致的心煩失眠等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的加入,能協同丁皮散其他藥材,達到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目的,使藥效更佳。
丁皮散中包含青皮,是因兩者皆具疏肝理氣之效,且青皮能增強丁皮散的功效。
青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未成熟果皮,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之功效,適用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食積不化等症。
丁皮散則以丁香為君藥,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之效。青皮與丁香搭配,相輔相成,可增強疏肝理氣之效,更能消食化積,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
丁皮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和胃降逆: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健脾、燥濕、降逆的功效。丁皮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氣逆上衝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而陳皮能理氣降逆,和胃止嘔,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調和藥性:丁皮散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如薄荷、半夏等,而陳皮性溫,加入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加溫和。
丁皮散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丁皮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高良薑可溫胃散寒,緩解寒邪對胃部的侵襲,從而達到止嘔止瀉的目的。
- 調和藥性:丁皮散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如丁香、藿香等,高良薑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過度損傷陽氣,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和。
綜上所述,高良薑在丁皮散中的加入,既能溫中散寒,又能調和藥性,使其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客胃之證。
丁皮散中包含砂仁,主要原因有二:
- 溫脾止嘔: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嘔。丁皮散主治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砂仁能溫脾散寒,有助於緩解嘔吐症狀。
- 理氣消脹:砂仁具有理氣消脹的功效,能緩解胃腸脹氣、消化不良等症狀。丁皮散中含有丁香、肉桂等溫燥之品,易於燥熱,砂仁的加入可以中和燥性,避免藥性過烈,同時也能助於理氣消脹,促進消化。
丁皮散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在於神麴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的發酵產物,性溫味甘,善於消食導滯,能幫助脾胃消化積滯的食物,並促進營養吸收,與丁皮散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效果。
- 和胃止痛: 神麴不僅能消食化積,還具有一定的和胃止痛作用,能緩解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狀,與丁皮散中的其他止痛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止痛效果。
丁皮散中加入大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大麥性味甘涼,具有清熱利濕之效。丁皮散主治濕熱蘊結之證,而大麥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輔助丁皮等藥物,更有效地清除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 健脾和胃: 大麥還具有一定的健脾和胃作用,可緩解濕熱所引起的脾胃不適,如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因此,大麥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利濕,還可健脾和胃,與丁皮散中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丁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丁皮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瘡瘍、濕疹等病症,其中丁皮性寒,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而甘草性甘,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以調和丁皮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寒涼,避免損傷脾胃。
- 增強藥效,促進療效: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的作用,與丁皮合用,能夠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共同發揮治療濕熱下注、瘡瘍濕疹的作用,提高藥效。
因此,丁皮散中加入甘草,既可以調和藥性,緩解丁皮的寒性,又可以增強藥效,促進療效,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丁皮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丁皮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桂枝的溫陽散寒之性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濕凝滯。
- 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丁皮散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桂枝可以與這些藥材協同作用,共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皮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幼幼新書》,主治「小兒脾積疼痛」。脾積,古稱「痞氣」,屬「五積」之一,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致氣滯食積,久而成積。臨床表現為腹中結塊、脹滿疼痛、食少嘔逆等。小兒脾胃嬌嫩,易受飲食所傷,故以脾積疼痛為主症。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行氣消積:
- 丁皮(即丁香樹皮):辛溫,傳統用於溫中降逆,行氣止痛。
- 青皮、陳皮:疏肝破滯,理脾和胃,化解氣滯脹滿。
- 縮砂(砂仁):醒脾化濕,行氣寬中,尤善消食積氣滯。
- 神曲、麥糵(麥芽):專攻消食化積,助運中焦。
溫中祛寒:
- 良薑(高良薑)、真桂心(肉桂心):辛熱溫散,暖脾胃而散寒滯,針對因寒凝或虛冷所致之腹痛。
健脾補土:
- 白朮、茯苓、甘草:甘淡平補,益氣健脾,兼滲濕助運,固護中州以治本。
佐使配伍:
- 燒鹽湯點服:鹽鹹能軟堅,引藥入腎,兼助消化;熱湯溫送,增強散寒止痛之效。
全方核心
以「消積行氣」為主,兼「溫中健脾」。針對小兒脾積之「虛實夾雜」病機(實為氣滯食積,虛為脾胃不足),既用青皮、神曲等攻消積滯,復以白朮、甘草補益脾胃,佐桂心、良薑溫散寒邪。此「消補並行、溫中寓消」之法,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避免過攻傷正。
延伸推論
若見苔厚膩、噯腐酸臭,可加山楂、雞內金;若寒象顯著(四肢不溫、面色青白),可增乾薑、附子。然需辨證加減,非原方所載。
傳統服藥法
丁皮、白朮、茯苓、青皮、陳皮、良薑、縮砂、神曲、麥糵、甘草、真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
燒鹽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痛的功效,適合於小兒脾積疼痛的患者使用。但脾胃虛寒、氣虛血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丁皮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組成:丁皮、白朮、茯苓、青皮、陳皮、良薑、縮砂、神曲、麥糵、甘草、真桂心各等分。 主治:小兒脾積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