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異功散

JIA WEI YI G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肺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3%
腎經 8%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異功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氣扶正:異功散本身以滋陰降火為主,而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加入人參能補益氣血,扶正固本,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使藥性更加平和。

二、 緩解虛弱:加味異功散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而陰虛火旺患者往往伴隨氣虛體弱。人參補氣益血,能增強患者體力,緩解虛弱症狀,促進身體康復。

加味異功散中包含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功效: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加味異功散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而白朮能改善脾胃吸收功能,有助於氣血生化。
  2. 燥濕利水: 白朮亦具燥濕利水功效,能排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加味異功散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水濕停滯等症狀,白朮的利水作用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緩解水腫。

綜上所述,白朮在加味異功散中,既能健脾益氣,又能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濕熱內蘊等症狀,故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加味異功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導致的泄瀉、小便不利、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改善濕盛之症。
  2. 配合其他藥物: 茯苓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更好的療效。例如,方中還有蒼朮、厚朴等燥濕健脾藥物,茯苓能助其燥濕,並減少其燥性對脾胃的損傷。此外,茯苓還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寧心安神等功效。

加味異功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異功散中包含一些較為峻猛的藥物,如半夏、蒼朮等,甘草可以減緩其毒性,防止對脾胃造成損害,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藥效。例如,甘草可以提高半夏的止嘔效果,增強蒼朮的祛濕作用。此外,甘草還可以補益脾氣,有助於提高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提升整體療效。

加味異功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和胃,健脾消食: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行氣,健脾消食之效,能幫助消化吸收,緩解脾胃氣滯、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降逆止嘔,化痰止咳: 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效,能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同時,陳皮還具化痰止咳功效,能有效緩解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因此,在加味異功散中加入陳皮,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同時緩解相關症狀。

加味異功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其芳香走竄,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陳皮、枳殼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2. 溫中止嘔:砂仁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並能止嘔。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砂仁能起到溫中降逆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溫中散寒藥物,共同改善脾胃功能。

加味異功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芳香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辛溫性,具有化解濕邪、理氣止嘔的功效。加味異功散主治脾胃濕阻,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藿香的加入有助於疏散濕氣,緩解脾胃不適,達到止嘔止瀉的目的。
  2. 解表止嘔: 藿香亦有解表散寒之功,對於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嘔吐,藿香能起到解表散寒,止嘔的作用。加味異功散的組成中,也有其他具有解表功效的藥物,如防風、蒼朮等,藿香的加入加強了藥方的解表功效,進一步提升其止嘔作用。

加味異功散中加入神麴,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消食化積:神麴性溫,能消食導滯,化解積滯,有助於改善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與異功散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增強其消食化積之功效。
  2. 健脾和胃:神麴味甘,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加味異功散中加入神麴,既能增強其消食化積之功效,又能健脾和胃,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異功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從眾多醫書中,可以歸納出加味異功散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脾胃虛弱:這是加味異功散最核心的主治範疇,包含食少、不喜飲食、消化不良、吞酸噯腐、滿悶等症狀。
  • 慢驚初起:表現為昏睡、露睛、痰鳴、氣促等,證屬脾虛有寒。
  • 經後期:月經週期延後,且伴有氣血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
  • 帶下:因脾虛濕盛,帶脈失約所致。
  • 產後傷食:產後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
  • 嘔吐:由胃虛引起,或兼有停水、寒熱等因素。
  • 痢後調理:痢疾後期,脾胃虛弱,出現不食、少寐、盜汗等症狀,可用加味異功散善後調理。
  • 腫脹:尤其是單腹虛脹,或脾虛導致的肢體浮腫。
  • 瘧疾日久:久瘧傷脾,需補脾和胎。
  • 痘疹後期:用於痘疹後期,虛寒甚者,需謹慎將養。

治療原理

加味異功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脾胃為後天之本」理論。方中以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為基礎,健脾益氣,補益脾胃。

  • 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
  • 白朮:健脾燥濕,和中益氣。
  • 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中。

加味異功散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病症和兼證,靈活加減藥物,以增強療效: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加入陳皮可增強行氣之力,改善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症狀。
  • 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加入砂仁可加強溫中和胃、行氣止嘔之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
  • 藿香:芳香化濁,和中止嘔。加入藿香可增強化濕和中之效,用於濕濁中阻所致的嘔吐、納呆等症狀。
  • 神麯:消食和胃。加入神麯可加強消食導滯之效,用於食積停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症狀。
  • 當歸:補血活血。當歸的加入,主要針對氣血兩虛的病症,如經後期、產後、痢後等,具有補血調經、養血潤燥的功效。
  • 鉤藤:息風止痙。鉤藤常用於慢驚風等病症,具有平肝息風、清熱定驚的作用。
  • 其他加減:如泄瀉去當歸;寒多熱少加黃芩、柴胡;腹痛加香附;食少不化加山楂、穀芽;驚悸加茯神等。這些加減的藥物,都是根據具體的病情,靈活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結

綜上所述,加味異功散以補益脾胃為核心,通過健脾益氣、理氣化濕、溫中和胃、消食導滯等作用,治療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它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以及「辨證論治」、「隨證加減」的靈活用藥方法。加味異功散是一個經典的補脾方劑,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人參 、 白朮(蜜炙)、 當歸 、 川芎、 陳皮(去白)、 茯苓 、 阿膠(蛤粉炒珠)、 麥冬(去心) 、 炙甘草各等分。
預防妊娠五月以前墮胎。
加生薑3片,大棗2個,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異功散性味甘平,歸脾、胃經。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嘔吐、呃逆等症狀。但脾胃虛寒、嘔吐清水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痤瘡陰道炎胰臟炎白帶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卵巢炎麻疹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嘔吐胃腸出血子宮頸炎腰痛皮疹紅疹四肢抽搐噯氣腹瀉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胎動不安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異功散, 出處:《醫家心法》。 組成:人參、黃耆、白芍、茯苓、陳皮、甘草、煨薑、大棗。 主治:小兒痘瘡至7-8日

加味異功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二十。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茯苓1錢,甘草3分,陳皮5分,砂仁(研)5分,藿香5分,神曲(炒)1錢,陳米(年久者佳)1合。 主治:胃虛而嘔,不喜食。

加味異功散,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四。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2錢,白朮(淨)1錢5分,陳皮1錢,麥芽(炒)1錢,茯苓1錢,神曲(炒)1錢,炙草1錢。 主治:補脾消食。主治:産後傷食,吞酸噯腐,滿悶者。

加味異功散, 出處:《會約》卷十九。 組成:人參、白朮2錢,茯苓1錢半,甘草(炙)1錢,當歸2錢,陳皮(去白)1錢,鉤藤鉤錢半(此味後入,過煎無力)。 主治:補脾胃。主治:小兒慢驚風證。脾胃虛弱,肝木所勝,外虛熱而內真寒。

加味異功散,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四。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陳皮1錢,扁豆(炒,杵)1錢5分,生薏米3錢,白朮(淨)2錢,山藥(炒)2錢,澤瀉(鹽水炒)1錢,白茯苓1錢5分,炙草1錢。 主治:脾虛有濕所致帶下病。

加味異功散,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 加味異功散(《葉氏女科》卷二。)出處:《葉氏女科》卷二。組成:人參、白朮(蜜炙)、當歸、川芎、陳皮(去白)、茯苓、阿膠(蛤粉炒珠)、麥冬(去心)、炙甘草各等分。主治:預防妊娠五月以前堕胎。 。 主治:預防妊娠五月以前墮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