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樹皮

丁香樹皮

DING XIANG SHU PI

  • 英文名稱: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 Perry Clovetree Bark
  • 別名:丁皮,丁香皮
  • 藥品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樹皮。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丁香樹皮的傳統功效


1. 止痛止瀉

丁香樹皮,雖不及丁香花蕾名聲顯赫,卻也具備一定的止痛止瀉功效,其藥理作用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記載,雖不如丁香花蕾運用廣泛,但其獨特的療效仍值得探討。

《海藥本草》記載丁香樹皮能「治齒痛」,這點雖未直接提及止痛的普遍效用,卻暗示其具備一定的局部止痛能力。齒痛往往因炎症或神經刺激引起,丁香樹皮能緩解,可能與其成分中含有具抗炎或鎮痛作用的物質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草綱目》則指出丁香樹皮可「心腹冷氣諸病,方家用代丁香」,此處的「心腹冷氣」指的可能是腹部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將丁香樹皮作為丁香的替代品使用,說明古人認為其具備相似的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這也間接佐證了其在緩解腹部疼痛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在因寒邪引起的腹痛方面。

《本經逢原》更明確地指出丁香樹皮能「治腹脹。惡心、洩瀉虛滑,水谷不消」。「洩瀉虛滑」指的便是腹瀉,且屬虛寒型腹瀉。「水谷不消」則暗示其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因此,丁香樹皮的止瀉功效,可能與其溫中、固澀、消食的作用相關,更針對虛寒導致的腹瀉和消化不良。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丁香樹皮的止痛止瀉功效多有提及,雖然未有詳細的機理闡述,但從其治療的病症來看,其作用可能與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固澀止瀉等功效相關,為一值得深入研究的藥材。

2. 散寒理氣

丁香樹皮,雖非常見單方藥材,但其散寒理氣之效,從古代醫籍中亦可窺見一二。從已有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分析其作用機理。

《海藥本草》記載其可「治齒痛」。齒痛,中醫多與寒邪入侵經絡有關,丁香樹皮能治之,可推測其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會產生疼痛。丁香樹皮的溫散之性,能驅除寒邪,使氣血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本草綱目》記載丁香樹皮可「心腹冷氣諸病,方家用代丁香」。此處說明瞭丁香樹皮與丁香功效相似,皆可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心腹冷氣,指的就是因寒邪客於心腹,導致氣機阻滯、疼痛不適的病症。丁香樹皮能溫暖心腹,驅散寒邪,使氣機得以運行,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其可替代丁香,更說明其溫暖性與理氣作用的可靠性。

《本經逢原》則指出丁香樹皮能「治腹脹。惡心、洩瀉虛滑,水谷不消」。腹脹、惡心、洩瀉虛滑等症狀,多與脾胃虛寒、氣滯不運有關。丁香樹皮溫中散寒,理氣消脹,能溫煦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從而緩解這些症狀。水谷不消,也說明其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綜合以上三部醫籍的記載,可以看出丁香樹皮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溫脾和胃的功效。雖然用量及配伍需謹慎參考專業醫師意見,但其在治療寒邪客於臟腑、導致氣滯不通的病症上,仍具有一定的臨牀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獻記載與現代藥理研究可能存在差異,需謹慎看待。

3. 止瀉

丁香樹皮,雖非常見的止瀉中藥單方,但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窺見其部分功效與止瀉的關聯性。 並非直接指出其為主要止瀉藥,而是從其作用於腸胃的描述,推測其可能發揮的輔助止瀉作用。

《海藥本草》記載丁香樹皮可治齒痛,與止瀉看似無關,但此處應注意的是,古代醫學認為齒痛與胃熱或脾胃虛弱相關,因此,此記載間接地暗示了丁香樹皮可能具備調節腸胃功能的潛力。

《本草綱目》提到丁香樹皮可用於治療「心腹冷氣諸病」,「心腹冷氣」常伴有腹痛、腹瀉等症狀,方劑中使用丁香樹皮來代替丁香,說明二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藥理作用。 這暗示丁香樹皮可能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而寒邪是導致腹瀉的重要病因之一。 因此,其溫中散寒的作用可能間接地幫助緩解由寒邪引起的腹瀉。

《本經逢原》則更明確地指出丁香樹皮能治療「腹脹、噁心、洩瀉虛滑、水谷不消」。 「洩瀉虛滑」描述的是一種腹瀉類型,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引起。 丁香樹皮能改善這些症狀,說明其可能具有溫補脾胃,固澀止瀉的作用。 「水谷不消」則說明消化功能不良,這也與腹瀉息息相關。 因此,《本經逢原》的記載直接支持丁香樹皮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止瀉功效。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並未將丁香樹皮單列為主要的止瀉藥物,但從其治療腹脹、噁心、腹瀉等症狀的記載來看,丁香樹皮可能透過溫中散寒、健脾益胃等作用,發揮輔助止瀉的功效,尤其是在脾胃虛寒型腹瀉中可能具有一定療效。 然而,需注意的是,這僅基於古代文獻的分析,其臨牀應用仍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4. 補陽

丁香樹皮,雖不如丁香花蕾那般聲名顯赫,但在古代醫籍中亦有記載其補陽之效,其作用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緩解因陽虛所致的各種不適。雖非專門的壯陽藥物,卻能從溫補脾胃入手,間接達到提升陽氣的效果。

《海藥本草》中僅提及其治療齒痛的功效,這並非其主要功能,但齒痛也可能與陽虛相關,例如寒邪入侵導致的牙齦腫痛。因此,丁香樹皮透過溫暖經絡,間接緩解了牙痛的症狀,暗示其具備一定的溫陽作用。

《本草綱目》則指出丁香樹皮可替代丁香花蕾,用於治療「心腹冷氣諸病」。「心腹冷氣」指的就是因陽氣不足,導致心腹冷痛、氣滯等症狀。此處將其作為丁香的替代品,說明其也具有溫中散寒、溫補脾胃的功效,間接地提升了人體的陽氣。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說明丁香樹皮可治療「腹脹、惡心、洩瀉虛滑,水谷不消」等症。這些症狀往往與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密切相關。洩瀉虛滑,指的是大便稀溏,且滑利不止,這正是脾陽不足,不能溫煦水液的表現。水谷不消,則說明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同樣與陽虛有關。因此,《本經逢原》的記載直接體現了丁香樹皮溫補脾胃,從而改善陽虛相關症狀的功效。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醫籍對丁香樹皮補陽功效的描述並非直接且明確,但從其治療相關症狀來看,其溫補脾胃的作用,間接地提升了人體陽氣,使其在治療陽虛相關疾病中發揮作用。 其補陽功效並非強悍直接,而是溫和緩慢的。

5. 理氣行氣

丁香樹皮,雖名帶「丁香」,但與常見的丁香花蕾(丁香)藥性有所不同。單方應用其理氣行氣之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疏通氣滯方面,而非像丁香花蕾那般辛溫燥烈。 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功效的端倪。

《海藥本草》記載丁香樹皮能「治齒痛」。齒痛與肝經鬱熱、氣滯不通相關,丁香樹皮能緩解此症,暗示其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的作用。此處的「行氣」,並非指大範圍的氣機升降,而是針對局部經絡氣血的運行阻塞。

《本草綱目》則指出丁香樹皮可「心腹冷氣諸病,方家用代丁香」。「心腹冷氣」指的就是胸腹部的寒邪氣滯,導致的疼痛、脹滿等症狀。 將其與丁香(花蕾)相提並論,說明丁香樹皮也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但其作用力相對溫和,適合於寒邪較輕的患者。

《本經逢原》則進一步闡述丁香樹皮的功效:「治腹脹。惡心、洩瀉虛滑,水谷不消。」 腹脹、惡心、洩瀉等,多與脾胃虛寒、氣滯不通有關。丁香樹皮能溫暖脾胃,疏通氣機,從而改善消化功能,緩解腹脹、洩瀉等症狀。 這說明丁香樹皮的理氣作用,重點在於溫和調理脾胃之氣。

綜上所述,丁香樹皮的理氣行氣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疏通氣滯方面,其作用較為平和,適用於寒邪輕微,或脾胃虛寒所致的氣滯症狀。與丁香花蕾相比,其藥性較為溫和,並非強烈的溫燥之品。

丁香樹皮的古代典籍


丁香樹皮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丁香樹皮的抗氧化功能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損害,並減少氧化應激的發生。研究表明,丁香樹皮提取物可以抑制脂質過氧化,並增強細胞抗氧化酶的活性,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此外,丁香樹皮提取物還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並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從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2. 降血脂

丁香樹皮中的丁香油酚和丁香油酸能抑制膽固醇的合成,促進膽固醇的分解和排泄,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從而達到降血脂的作用。此外,丁香樹皮還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可以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發展,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風險。

3. 抗菌消炎

丁香樹皮中的丁香油酚具有廣泛的抗菌活性,對多種細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丁香油酸具有抗炎和鎮痛的作用,可以減輕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此外,丁香樹皮還含有其他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成分,如丁香酚、丁香醛等。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丁香樹皮成為一種有效的抗菌消炎藥物。

丁香樹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臍。

丁香樹皮相關的方劑


丁香樹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牙齒痛噁心反胃面部疼痛肩頸痠痛腹痛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損傷疼痛感冒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