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半夏湯
XIN FA BAN XI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燥濕: 半夏善於燥濕化痰,但容易傷津,而陳皮性溫,味辛,能理氣燥濕,並能健脾和胃,協同半夏,既能化痰止咳,又能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 調和藥性: 半夏辛涼,具有降氣作用,容易引起胃寒,而陳皮性溫,味辛,能溫中降逆,緩解半夏的寒性,使其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半夏性寒,容易傷脾胃,而乾薑性溫,可以溫中散寒,緩解半夏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其寒涼之性損傷正氣。
- 助半夏降逆:半夏善降逆氣,而乾薑能溫中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半夏更好地發揮降逆止嘔的作用。
總之,乾薑的加入,既可以中和半夏的寒性,保護脾胃,又可以增強其降逆止嘔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丁香樹皮,是為了增強其止嘔降逆、化痰止咳的功效。丁香樹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行氣止痛、溫肺止咳的功效。
在半夏湯中加入丁香樹皮,一方面可以溫暖脾胃,增強半夏的降逆止嘔之效,另一方面可以溫肺止咳,與半夏、生薑等藥物共同作用,緩解因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嘔吐等症狀。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半夏性寒,善於降逆止嘔,但容易造成氣機阻滯。加入木香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協同半夏止嘔,並防止其寒性過盛。
- 調和脾胃:木香能健脾消食,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對於半夏所致的脾胃虛弱有輔助作用。同時,木香還能溫暖脾胃,避免寒涼藥性過重,加強整體療效。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半夏性溫味辛,善於燥濕化痰,但容易傷脾胃。茯苓可補脾胃之氣,與半夏相配,既可增強化痰之力,又可防止半夏傷脾胃。
- 利水消腫:茯苓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因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水腫等症狀。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利水消腫,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痰利水、消腫止咳的效果。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半夏性寒,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半夏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的傷害,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藥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止咳等功效,與半夏搭配使用,可增強其止嘔、化痰的功效,並減輕其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該方劑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之更加安全有效。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草果,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胃散寒,助半夏止嘔: 半夏性寒,善降逆止嘔,但寒性易傷脾胃,草果辛溫,可溫胃散寒,助半夏止嘔,避免損傷脾胃。
- 行氣消食,助消化: 草果性溫,味辛,有行氣消食的作用,可幫助胃腸消化,防止食物積滯,進一步減輕嘔吐症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草果與半夏相配,寒溫相濟,既能止嘔,又能保護脾胃,增強療效。
新法半夏湯中加入半夏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消導作用: 半夏曲是將半夏經發酵製成,其性溫和,既能燥濕化痰,又能消食化積,對於因痰濕阻滯、食積不消所致的嘔吐、腹脹、腹痛等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 降低半夏毒性: 生半夏性寒,有毒,容易引起嘔吐、腹痛等副作用。經發酵製成半夏曲後,其毒性降低,更安全可靠,更適合臨牀應用。
主治功效
新法半夏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新法半夏湯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所致的各種症狀,具體包括:
- 消化系統症狀: 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中酒吐酒、噦逆噁心、不思飲食。
- 全身症狀: 頭痛煩渴、倦怠嗜臥。
- 特殊情況: 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稱冷癇)。
治療原理:
新法半夏湯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溫中散寒、理氣和胃、燥濕化痰」的原則。
方中各藥物功效如下:
- 半夏曲: 為君藥,消食和胃,化痰止噁,是治療痰飲嘔吐的主藥。經過特殊炮製(白礬、薑汁處理),增強燥濕化痰之力。
- 陳皮: 理氣和胃,化痰止咳,輔助半夏曲加強理氣化痰之效。
- 乾薑: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針對脾胃虛寒、宿寒留飲。
- 丁香樹皮: 暖胃降逆,散寒止痛,與乾薑協同溫中散寒。
- 木香: 行氣止痛,調和脾胃,針對中脘氣滯,心腹刺痛。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去除體內多餘水濕,緩解痰飲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補中益氣,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 草果: 燥濕除痰,殺蟲止痢,與半夏曲協同燥濕化痰。
- 其他藥物: 如神麯、縮砂仁、白豆蔻仁等,也具有理氣、燥濕、溫中的作用,共同加強方劑的療效。
**總體而言,**新法半夏湯通過溫中散寒、理氣和胃、燥濕化痰的綜合作用,達到消除脾胃寒濕、理順氣機、化解痰飲的目的,從而改善脾胃功能,消除各種相關症狀。該方劑藥物配伍精妙,炮製方法獨特,是中醫治療痰飲相關疾病的經典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縮砂仁5兩,神曲(炒)5兩,草果仁5兩,橘紅(淨洗,去白)5兩,白豆蔻仁半兩,丁香半兩,甘草(生,炙)2兩,大半夏4兩(湯浸7次,每個切作兩片,用白礬末1兩,沸湯浸一晝夜,漉出,別用湯洗去礬,俟乾,1片切作兩片,再用生薑自然汁於銀盂中浸一晝夜,卻於湯中燉令薑汁乾盡,以慢火焙燥,為細末,再用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子,曬乾或焙乾,炙黃,勿令色焦)。
上為細末。
每服1錢,先用生薑自然汁調成膏,入炒鹽少許,沸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新法半夏湯, 出處:《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組成:陳皮(去白)4兩,炒神曲4兩,炮乾薑4兩,丁皮7錢半,木香7錢半,白茯苓7錢半,甘草4錢半,草果(煨,去皮)、半夏曲2兩3錢(炒)。 主治:溫平破痰,開胃健脾,消酒進食。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水;噫氣吞酸,中酒吐酒,噦逆惡心,頭痛煩渴,倦怠嗜卧,不思飲食。
新法半夏湯, 出處:《局方》卷四(淳祜新添方)。 組成:縮砂仁5兩,神曲(炒)5兩,草果仁5兩,橘紅(淨洗,去白)5兩,白豆蔻仁半兩,丁香半兩,甘草(生,炙)2兩,大半夏4兩(湯浸7次,每個切作兩片,用白礬末1兩,沸湯浸1晝夜,漉出,别用湯洗去礬,俟乾,1片切作兩片,再用生薑自然汁于銀盂中浸1晝夜,卻于湯中炖令薑汁乾盡,以慢火焙燥,爲細末,再用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子,曬乾或焙乾,炙黃,勿令色焦)。 主治: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脅脹痞,頭旋惡心,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