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脾散

益脾散

YI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一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8%
胃經 15%
心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6%
肝經 6%
小腸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小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脾散方中包含茯苓,主要源於其健脾利濕之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

方中加入茯苓,一方面可利水滲濕,去除脾胃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另一方面,茯苓可健脾寧心,安神益氣,增強脾胃氣血生化,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精神不振等。因此,茯苓的加入,有助於益脾散整體功效的發揮,更好地達到健脾利濕、調理脾胃的功效。

益脾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益脾散旨在健脾益氣,而人參的補氣作用,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虛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扶正祛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參能補氣益氣,提升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同時,人參的補氣作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幫助機體更快恢復健康。

益脾散方劑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草果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消食的作用。益脾散主治脾胃虛寒,症狀如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草果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寒邪對脾胃的侵襲。
  2. 芳香醒脾,增進食慾:草果氣味芳香,具有醒脾開胃的作用。益脾散中加入草果,可以增進食慾,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的目的。

益脾散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輕粉」這一味藥材。輕粉,在中醫學中指的是經過特殊加工製備的汞化合物,因其質地輕盈細膩而得名。由於其獨特的性質,輕粉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多種方劑之中,尤其是對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有著特殊的療效。

根據中醫理論,輕粉味甘、性寒,能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在益脾散中加入輕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從而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現代醫學認為汞及其化合物有毒性,不宜隨意使用,特別是長時間或大劑量服用可能導致中毒反應。因此,在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益脾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消食: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益脾散作為健脾祛濕的方劑,木香能幫助脾胃運化,消食化積,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增強其健脾功效。
  2. 理氣止痛:益脾散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等症。木香可行氣止痛,舒緩脾胃氣機阻滯,緩解脘腹脹痛等不適,輔助益脾散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益脾散中加入木香,既可增強其健脾消食的功效,又可幫助理氣止痛,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益脾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之性。益脾散中可能包含一些藥性較偏寒涼或燥熱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調和這些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物更溫和、平和地發揮作用。
  2. 增強脾胃功能: 甘草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作用。益脾散的功效多與脾胃功能有關,加入甘草可以進一步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益脾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在於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辛散之性可行氣解鬱,疏肝理氣,有助於脾胃氣機的運化;其苦燥之性可燥濕化痰,利水消腫,解決脾虛濕困、痰濕阻滯的問題。

此外,陳皮還具有降逆止嘔、止咳化痰的功效,與益脾散中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嘔吐等症狀。

益脾散方中加入厚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行氣消積之功。益脾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食少腹脹等症,厚朴能燥濕化痰,健脾胃,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脾虛所致的消化不良。
  2. 行氣止痛:厚朴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益脾散中加入厚朴,不僅可以健脾化濕,也能舒緩因脾胃不和導致的疼痛。

益脾散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生薑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
  2. 和胃止嘔: 生薑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脾胃虛寒導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生薑能溫暖胃陽、降逆止嘔,幫助緩解嘔吐症狀。

因此,益脾散方中加入生薑,不僅能溫暖脾胃,還可改善嘔吐、腹瀉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脾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和胃進乳,消痰

  1. 和胃:此方以調理脾胃氣機為核心,針對小兒或乳母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所致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方中多味藥物具行氣、健脾之效,能恢復胃氣和降與脾臟升清之功。
  2. 進乳:通過健運脾胃、補益氣血,促進乳汁生化之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母體脾胃健旺,則乳汁分泌充足;小兒脾胃調和,亦能助消化吸收乳食。
  3. 消痰:痰濕多因脾虛不運而生,方中藥物配伍可燥濕化痰、理氣行滯,對於痰濕停滯或乳食不化所致的痰喘、嘔逆等症有化解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1. 健脾益氣組

    • 人參、白茯苓、甘草:補脾益氣,奠定運化之基。人參大補元氣,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諸藥,三者共奏補土之效。
    • 陳皮、厚朴(薑汁炒):理氣燥濕。陳皮醒脾化痰,厚朴下氣除滿,薑汁炒增強溫中止嘔之力,針對中焦氣滯濕阻。
  2. 行氣化滯組

    • 木香(煨製):煨後減其燥性,專於調理脾胃氣滯,消脹止痛。
    • 蘇子(微炒):降氣化痰,兼潤腸通便,適用於痰壅氣逆或兼輕度便秘者。
  3. 溫中燥濕組

    • 草果仁:辛溫燥烈,擅化脾胃寒濕,破除痰食積滯,與厚朴、陳皮協同強化溫化之效。
    • 生薑、紅棗(引藥):生薑溫胃散寒、紅棗補脾和營,二者為藥引,助全方調和營衛、激發藥力。

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以人參、茯苓補脾治本,草果、厚朴燥濕治標,木香、陳皮調暢氣機,形成「補而不滯、消而不傷」的配伍格局。
  • 母子同調:小兒「未乳前服」以預調脾胃,滓由「乳母服」從源頭改善乳汁質量,體現古代「母子同治」的育兒智慧。
  • 氣痰並治:痰濕與氣滯互為因果,方中蘇子降氣化痰,木香行氣止痛,草果化濕開鬱,共解痰氣交阻之病機。

總結
此方從健脾補氣入手,結合行氣、化痰、溫中之法,適用於脾胃虛弱兼氣滯痰濕之證,尤重調理中焦以助乳哺,展現古代醫家「治中焦如衡」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人參、草果仁、蘇子(微炒)、木香(濕紙裹,熱火內煨)、甘草、陳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炒)。
上銼散。
每服1錢,加生薑1片,紅棗1個,未乳前服。合滓乳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部不適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麻疹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益脾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組成:鳝魚(炙乾,爲末)、肉果(煨去油,爲末)。 主治:痢久不止。

益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 組成:四君子湯加陳皮、厚朴、木香、生薑、大棗。 主治:和胃。主治:噤風。用控痰湯取吐後,胃氣不和者。

益脾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白茯苓、人參、草果仁、蘇子(微炒)、木香(濕紙裹,熱火內煨)、甘草、陳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炒)。 主治:和胃,進乳,消痰。

益脾散,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十。 組成:白朮2錢半,甘草5分,苡仁8分,澤瀉8分,神曲8分,半夏8分,茯苓8分,赤豆100粒,薄荷2分,茵陳2分。 主治:補中行濕。主治:小兒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