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厚朴溫中湯功用「行氣除滿,溫中燥濕」,主治脾胃傷於寒濕,氣機壅滯,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舌苔白或白膩,脈沉弦。
脾胃位於中焦,主受納、腐熟與運化水谷,又一升一降,關乎人體之氣機運行。若衣居不周,外受寒濕之邪,或恣食生冷之物,即影響脾胃的生理功能而致病。
誠如李杲所說:「飲食失常,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內外傷辨惑論》卷中)。
脾胃氣機壅塞,故為脘腹脹滿,不通則痛,故脘腹疼痛,然必多脹滿而痛。胃病則難以受納,脾病則難以運化,故食慾不振。脾胃主肌肉四肢,脾胃傷於寒濕,氣機壅滯,則四肢倦怠無力。至於舌苔白或白膩,脈沈弦,皆脾胃寒濕,氣機不暢也。
本方所治病證乃脾胃氣機壅阻,而其病因則系脾胃為寒濕所傷。因此治當行氣除滿為主,輔以溫中燥濕。方中用厚朴、橘皮為君,行氣消脹,且兩藥均苦辛而溫,能燥濕溫中。
《本草匯言》提到曰:「厚朴,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於中,郁而不散,食積於胃而不行,或濕郁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
《本草綱目》提到:「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草豆蔻行氣燥濕,溫中散寒,木香行氣寬中散寒,進一步加強君藥行氣溫中燥濕之功,用作臣藥。
乾姜、生薑並用以溫中散寒,茯苓、炙甘草健脾滲濕和中,共為佐藥。炙甘草兼作使藥以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成行氣消滿,濕中燥濕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重用行氣藥為主,且所用行氣藥皆性溫而燥,故能兼以散寒燥濕,再佐以溫中淡滲之品。故本方雖名「厚朴溫中湯」,但功用卻重在行氣,而不在溫中,這也正是本方在分類上歸屬於理氣劑,而不屬於溫里劑的緣故。
傳統服藥法
厚朴(薑制)1兩,橘皮(去白)1兩,甘草(炙)5錢,草豆蔻仁5錢,茯苓(去皮)5錢,木香5錢,乾薑7分。溫中散寒。上為粗末。每服5錢匕,水2盞,加生薑3片,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本方方名,《醫方類聚》引作「厚朴湯」,無草豆蔻仁、木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脘腹脹滿或疼痛,屬於氣虛或胃陰不足者,不宜使用苦辛性溫之本方,以免耗氣傷陰。
相關證候

胃寒
寒邪犯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厚朴溫中湯, 出處:《醫學傳燈》卷上。 組成:厚朴、杏仁、半夏、枳殼、桔梗、炮薑、甘草、藿香、香茹、陳皮。 主治:中暑,脈沉細緩。
厚朴溫中湯, 出處:《明醫指掌》卷五。 組成:厚朴(薑炒)8分,乾薑7分,甘草(炒)6分,木香5分,陳皮8分,茯苓8分。 主治: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
厚朴溫中湯, 出處:《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厚朴(薑制)1兩,橘皮(去白)1兩,甘草(炙)5錢,草豆蔻仁5錢,茯苓(去皮)5錢,木香5錢,乾薑7分。 主治:溫中散寒。主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脾胃著寒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