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聖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化濕: 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止瀉的功效。七聖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厚朴可以疏通脾胃氣機,利濕化濁,幫助止瀉止痛。
- 降逆止嘔: 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脾胃氣逆、嘔吐等症狀。七聖散中常加入厚朴,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起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七聖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七聖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如傷風感冒、腹痛泄瀉等。生薑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邪,促進陽氣運行,輔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 調和藥性:七聖散中多為寒涼藥物,如薄荷、菊花等,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的作用,避免寒涼過度而損傷脾胃陽氣。
生薑在七聖散中發揮溫中散寒、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臨牀運用。
七聖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之效。七聖散中藥材多性烈,如雄黃、硃砂等,甘草可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可增強雄黃的解毒作用,並協助硃砂鎮靜安神,提升整體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七聖散中添加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七聖散為治小兒腹瀉的方劑,其中可能存在脾胃虛弱、氣機不暢的情況,陳皮可助於理氣健脾,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腹瀉症狀。
- 燥濕止瀉: 陳皮具有燥濕之性,能燥脾胃之濕氣,對於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腹瀉尤為有效。七聖散中加入陳皮,可協同其他藥物燥濕止瀉,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七聖散中加入草荳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草荳蔻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草荳蔻能有效緩解。
二、 化濕消積,健脾開胃: 草荳蔻亦能化濕消積,健脾開胃。對於飲食不節,濕濁內停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納呆等症狀,草荳蔻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因此,草荳蔻的加入,既能溫中散寒,又能化濕消積,與七聖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人糞(燒存性)3錢,生大黃2錢,花蕊石2錢,爐甘石2錢,輕粉1錢,甘草1錢5分,冰片5分。
上為細末。
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六。 組成:大黃、山梔、牡蠣(生)、栝樓、金銀花、皂角針(火燒,出火氣)、甘草各等分。 主治:便癰。
七聖散,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茜根1兩,圓荽子1兩,黃芩1兩,紫草1兩,雞冠花1兩,莔子1兩,白礬1兩。 主治:腸風痔痿。
七聖散, 出處:《傳家秘寶》。 組成:川羌活、綿黃耆、白附子、沙苑、蒺藜、五靈脂(别研後微炒)、地龍(去土,略炒)各等分。 主治:腎臟風,上攻下注,生瘡。
七聖散, 出處:《局方》卷一(紹興續添方)。 組成:續斷、獨活、防風、杜仲、萆薢、牛膝(酒浸一宿)、甘草各等分。 主治:風濕流註經絡間,肢節緩縱不隨,或腳膝疼痛,不能步履。
七聖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組成:雞骨川常山(銼)1兩,制厚朴1兩,草豆蔻(去皮)2兩,肉豆蔻2兩,烏梅7個,白檳榔半兩,甘草半兩(炙)。 主治:山嵐瘴瘧,寒暑往來,或兩日三日一發,累治不效者。
七聖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厚朴4兩(去皮後銼細,用薑汁浸十一宿,炒令紫黑色),生薑2兩(洗淨,細切作片子,日曬乾,另炒令紫黑色),甘草2兩(細銼,炒令紫黑色),陳皮(去白)6兩(炒令勻),曬豆蔻2兩(炮後銼細,炒令勻)。 主治:脾氣,婦人冷血氣,忽氣瀉及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