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荳蔻

草荳蔻

CAO DOU KOU

  • 英文名稱:AlpiniakatsumadaiHayata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Grass Cardamom, Galangal Seeds
  • 別名:偶子,彎子,豆蔻,大草蔻,草蔻,假麻樹,飛雷子,草蔻仁,漏蔻,草果
  • 藥品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草荳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子。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九成乾,或用水略燙,曬至半乾,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乾。
  • 道地藥材:海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 生長環境:山坡, 草叢, 林緣, 疏林, 溝谷, 河邊, 灌木叢, 林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草荳蔻的傳統功效


1. 燥濕

草豆蔻,味辛性溫,歷代醫家皆肯定其燥濕之效。其燥濕作用,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行氣化濕等方面,並非單純的乾燥,而是通過溫陽化寒,進而達到祛除濕邪的目的。

《本草綱目》指出草豆蔻「除寒燥濕」,並解釋其辛熱浮散之性,能入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疏通經絡,驅散寒濕。南方地區濕氣重,易導致脾胃寒濕鬱滯,故草豆蔻成為常用藥材。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溫熱之性可「祛寒燥濕」,治療寒客中焦、心腹痛、嘔吐等寒濕內阻之症。書中並提及草豆蔻能「醒脾導滯」,說明其燥濕作用也包含了疏通脾胃,排除積滯濕邪。

《本草求真》則著重比較草豆蔻與肉蔻、草果的異同,認為草豆蔻辛熱燥濕除寒,兼具一定的澀性,但澀性不如肉蔻,因此更適用於濕鬱成病,胃脘疼痛的症狀。此處的「濕鬱」,指的便是濕邪鬱積於內,造成氣機阻滯,而草豆蔻的辛溫之性,則能有效驅散濕邪,疏通氣機。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記載草豆蔻的燥濕功效,主要基於其辛溫行散的藥性,透過溫中散寒、行氣化濕,達到治療寒濕內阻、胃脘疼痛等症的目的。其燥濕作用並非單純的去除水分,而是調理臟腑功能,恢復氣機通暢,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各個典籍著重點略有不同,使用時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謹慎施治。

2. 降氣

草豆蔻,其「降氣」功效主要體現在疏理氣機鬱滯,使氣機通暢方面,並非單純的「向下」之降,而是整體氣機的調節。 多部古代醫籍都記載了其相關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草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也」。其「辛散溫行,故下氣」,指的是其辛溫之性可以溫通經脈,驅散寒邪,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氣機阻滯引起的諸多症狀,如胃脘脹痛、嘔吐等。 此處的「下氣」並非單純的向下宣洩,而是指疏通氣機,使氣得以順利運行。

《本草綱目》則指出草豆蔻「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說明其能化解寒濕之邪,消除氣機鬱滯,促進脾胃運化,從而達到降氣的目的。 書中也提及其治療「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等症,這些病症皆與氣機阻滯有關。

《本草求真》則強調草豆蔻「辛熱香散」,與草果功效類似,但著重於治療「濕鬱成病,而見胃脘作疼」。此處更強調了其針對氣機鬱滯在胃脘部所造成的病症,透過辛溫散寒,以達到調理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草豆蔻的「降氣」功效,並非單指宣降肺氣,而是指其透過溫中散寒、燥濕化痰、行氣消食等作用,調理脾胃之氣,疏通全身氣機,達到整體氣機調和的目的,從而解決因氣滯所致的諸多病症。 其「降氣」功效,更應理解為「理氣」。

3. 理氣行氣

草豆蔻,理氣行氣之功效,歷代本草皆有記載。其辛溫之性,能有效驅散體內寒邪,並促進氣血運行,故有顯著的理氣行氣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草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此即說明其理氣功效的機制:辛味能破除氣機阻滯,芳香之氣可芳香健脾,溫熱之性則能驅散寒濕,從而使氣機得以通暢。書中更提到草豆蔻可治「寒客中焦、飲食不消、氣因閉滯則霍亂」,以及「散一切冷氣、消酒毒」,皆與其理氣行氣、溫中和胃的功效相關。

《本草綱目》則從地域特點闡述草豆蔻的應用。「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鹹,脾胃常多寒濕鬱滯之病」,說明南方潮濕環境容易導致脾胃寒濕積滯,而草豆蔻「除寒燥濕,開鬱化食」的特性,正能解決此類問題。書中也提及草豆蔻「開鬱破氣」,進一步強調其疏通氣機的作用。

《本草求真》則更進一步區分草豆蔻與其他藥材的差異,指出其「辛熱燥濕除寒,性兼有澀」,不同於肉蔻澀性較重,適用於濕鬱成病、胃脘作疼的情況。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皆認為草豆蔻具有良好的理氣行氣功效,其作用機制主要通過辛溫解表、燥濕化痰、溫中和胃等途徑來疏通氣機,改善因氣滯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胃脘疼痛、嘔吐、腹脹等。其應用範圍廣泛,尤其適用於寒濕阻滯、氣滯不暢所致的病症。

4. 止嘔

草豆蔻,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止嘔的功效。其止嘔機理,主要源於其辛溫燥濕、行氣開鬱的藥性。多部經典本草皆有論述,茲以現代白話文簡述其觀點: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草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因此能治療「寒客中焦、中寒嘔吐」。嘔吐,從中醫角度,常與脾胃寒濕、氣滯有關,草豆蔻的溫熱之性可以溫中散寒,而其辛香之氣則能行氣化濕,破除停滯於脾胃的寒濕之邪,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書中更指出,草豆蔻能「醒脾導滯」,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則嘔吐自能緩解。

《本草綱目》則指出草豆蔻「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洩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說明其適用範圍廣泛,不論是寒邪客胃,還是暑熱傷胃所致的嘔吐,皆可使用。其「除寒燥濕,開鬱破氣」的功效,更是針對嘔吐病機的精準描述。

《本草求真》則進一步指出草豆蔻止嘔的適用症狀,其「止逐風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見當心疼痛」,說明草豆蔻更擅長治療寒邪上犯所致的胃痛及嘔吐。 與草果相比,其澀性較弱,更適合濕邪鬱結的胃痛嘔吐。

《名醫別錄》與《開寶本草》也簡潔地指出草豆蔻「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及「下氣,止霍亂」的功效,再次印證其止嘔作用及適用於寒邪引起的嘔吐或霍亂等疾病。

綜上所述,古籍對草豆蔻止嘔功效的描述,多指向其溫中散寒、行氣化濕、消食導滯的藥理作用。不同典籍的側重點略有不同,但都說明草豆蔻在治療某些類型嘔吐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 需注意的是,不同產地草豆蔻的藥性略有差異,需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5. 健脾胃

草豆蔻,歷代本草書籍皆記載其具有健脾胃之效,其機理主要源於其辛熱、芳香之特性。多部醫籍論述其功效,各有側重,但總體指向一致。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草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此即道出其健脾胃的根本。其辛香之氣能行氣化濕,溫熱之性則能溫中散寒,對於寒濕阻滯脾胃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腹脹等症狀,均有較好療效。書中更指出,脾胃積滯會導致口臭,而草豆蔻「醒脾導滯,則口氣不臭矣」,此點也從側面印證其健脾功效。

《本草綱目》則從地域性角度闡述其應用價值。南方地區濕氣較重,容易導致脾胃寒濕,故草豆蔻成為當地常用的調味品及藥物,用以溫中除濕,但亦提醒「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強調用量需適度。此外,《本草綱目》也記載其能治「傷暑吐下洩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這些症狀都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

《本草求真》則將草豆蔻與肉蔻、草果作比較,指出草豆蔻辛熱燥濕除寒,兼具澀性,但澀性不及肉蔻,且其善於治療風寒客滯在胃脘上部的疼痛,而草果則更偏於治療瘴癘寒瘧。此說明草豆蔻的應用範圍相對集中於濕鬱、胃脘疼痛等脾胃病症。

綜上所述,《名醫別錄》、《開寶本草》、《珍珠囊藥性賦》、《本草原始》等典籍也都從不同角度肯定了草豆蔻溫中、健脾、化濕、理氣的功效,共同佐證了其在治療脾胃虛寒、濕滯等病證上的價值。 然而,需注意的是,各家論述也提示了用藥需辨證施治,不可濫用。

6. 溫裡溫中

草豆蔻,其溫裡溫中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經典古籍,其溫中作用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祛除寒濕、消食導滯等方面。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草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能治療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等症。其辛散溫行的特性,可以下氣,並能治療因氣閉滯導致的霍亂。書中還特別指出,產於不同地區的草豆蔻,其功效略有差異,例如產自建寧者氣味芳烈,善於散寒止痛;而產自滇、貴、南粵者氣味猛烈,擅長破瘴消食。

《本草綱目》則指出豆蔻(包括草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之力”。 它強調草豆蔻的辛熱之性,能驅散寒邪,燥濕化痰,並能開胃消食,尤其適合南方地區濕氣重、脾胃虛寒的人羣。但同時也提醒過量服用會傷肺損目。

《本草求真》將草豆蔻與肉蔻、草果進行比較,指出其辛熱燥濕除寒的功效,且兼具一定的收斂作用,不同於肉蔻的澀性更強。它更側重於草豆蔻治療風寒客滯於胃脘,導致心痛的功效,與草果針對瘴癘寒瘧的功效有所區別。

此外,《名醫別錄》、《開寶本草》、《珍珠囊藥性賦》等典籍也記載了草豆蔻溫中、止痛、下氣、消食等功效,印證了其溫裡溫中作用的可靠性。 總而言之,草豆蔻的溫裡溫中功效主要源於其辛熱、芳香的特性,能有效溫暖脾胃,驅除寒邪,化解食積,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7. 芳香化濕

草豆蔻,芳香化濕之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功效主要源於其辛熱香散的藥性,能有效祛除體內寒濕,並兼具開胃消食之效。

《本草綱目》指出,草豆蔻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經,其「除寒燥濕,開鬱化食」的特性,尤其適合南方潮濕環境下,因飲食不節或濕邪侵襲導致脾胃寒濕、氣滯鬱積的患者。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草豆蔻辛香溫熱,能破滯、入脾,祛除中焦寒濕,治療寒客中焦、心腹痛、嘔吐等症。其醒脾導滯的功效,更能改善口臭。 不同產地的草豆蔻,功效略有差異,建寧產者氣芳烈,善散冷氣;滇、貴、南粵產者氣猛而濁,善破瘴癘。

《本草求真》則將草豆蔻的功效與肉蔻、草果比較,認為其辛熱燥濕除寒,兼具澀性,但澀性不如肉蔻,且主要作用於胃脘以上,治療風寒客邪所致的心痛。其辛熱香散之性,能有效治療濕鬱成病所致的胃脘疼痛。 《名醫別錄》、《開寶本草》、《珍珠囊藥性賦》等典籍,也記載了草豆蔻溫中、止痛、下氣、止霍亂、益脾胃等功效,佐證其芳香化濕之功。 《本草綱目》更廣泛地指出,草豆蔻能治瘴癘寒瘧、傷暑、食積等多種疾病,顯示其在化濕、解表、消食等方面的廣泛應用。 總之,草豆蔻以其辛熱香散的藥性,成為治療寒濕、氣滯、食積等病症的有效單方。

草荳蔻的古代典籍


草荳蔻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草荳蔻水煎液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對艾氏腹水癌細胞、HeLa細胞、人肝癌細胞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草荳蔻水煎液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並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2. 降血脂

草荳蔻,古稱「豆蔻子」,為薑科植物豆蔻的種子,性溫,味辛,歸脾、胃經。中醫認為,草荳蔻具有行氣理痰、溫中散寒、燥濕化濁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草荳蔻水煎液能降低正常及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此作用可能與其含有揮發油及生物鹼有關,這些成分能抑制膽固醇在肝臟的合成,並促進膽固醇的排泄。

3. 降血糖

草荳蔻,性味辛、苦、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溫中止痛、燥濕化痰、消食導滯之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草荳蔻具有降血糖作用。草荳蔻水煎液能降低正常及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其降血糖作用可能與其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有關。

揮發油具有增強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生物鹼具有抑制糖原分解、促進糖原合成、抑制腸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

草荳蔻降血糖作用顯著,且無明顯毒副作用,是治療糖尿病的潛在藥物。

4. 抗氧化

草荳蔻水煎液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體內過氧化脂質的生成。過氧化脂質是脂質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與多種疾病的發生有關。草荳蔻水煎液的抗氧化作用可能與其所含的香豆素類物質有關。香豆素類物質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

5. 解熱

草荳蔻,性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行氣化濕、溫脾健胃、溫腎助陽之功。

《本草綱目》載:「草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二經。能行氣化濕,溫脾益胃,溫腎助陽。」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草荳蔻水煎液對人工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其機理可能與草荳蔻中所含的揮發油成分有關。揮發油成分具有抗炎、抗菌、鎮痛等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降低體溫。

6. 鎮痛

草荳蔻水煎液具備鎮痛作用,可通過多種途徑發揮功效。

一、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是引起疼痛的主要介質之一,草荳蔻水煎液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從而減輕疼痛。

二、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草荳蔻水煎液可以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使其無法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從而減輕疼痛感。

三、增強內啡肽的釋放:內啡肽是一種天然的鎮痛物質,草荳蔻水煎液可以增強內啡肽的釋放,從而減輕疼痛。

7. 抗發炎

草荳蔻水煎液對小鼠肉芽腫有抑制作用,證實草荳蔻具有抗炎功效。此乃草荳蔻中所含的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發揮作用,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炎症反應。

8. 抗菌

草荳蔻水煎液具有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結核桿菌等多種細菌的生長。這表明草荳蔻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於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

草荳蔻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宜後下;或入丸、散。

草荳蔻的炮製


揀淨雜質,去殼取仁,用時搗碎。1.《雷公炮炙論》:凡使(草豆蔻),須用蒂,取向裡子後取皮,用茱萸同於敖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2. 《藥類法象》:(草豆蔻)麵包煨熟,去面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草荳蔻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血少者忌服:草荳蔻性熱,陰虛血少者服用會加重陰虛症狀,如口乾舌燥、潮熱盜汗、失眠等。
  2. 津液不足者忌服:草荳蔻會消耗津液,津液不足者服用後會加重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3. 無寒濕者慎服:草荳蔻具有溫熱散寒的功效,無寒濕者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熱象。

草荳蔻相關的方劑


草荳蔻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噁心反胃消化不良胸悶脹腹瀉傷寒腹痛大便溏食慾不振副傷寒疼痛白喉糖尿霍亂腹水糖尿病細菌感染肝癌痢疾

草荳蔻含有的化學成分


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 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 熊竹素(Kumata kenin), 山薑素(Alpinetin), 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 生松黃烷酮(Pinocembrin), 反-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 α-律草烯(α-Humulene), 芳樟醇(linalool), 樟腦(camphor), 4-松油醇(Terpineol-4), 蒔蘿艾菊酮(Carvotanacetone), 乙酰龍腦酯(Bornyl acetate), 乙酸牻牛兒酯(Geranyl acetate), 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 橙花叔醇(Nerolidol), 樟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龍腦(borneol), 銅(Cu)(Copper), 鐵(Fe)(Iron), 錳(Mn)(Mangane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