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蔻散

丁蔻散

DING K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胃經 35%
肺經 14%
腎經 14%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丁蔻散中包含丁香,主要是因為丁香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痛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丁香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丁香還有止痛作用,可以緩解牙痛、頭痛等症狀。在丁蔻散中,丁香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治療效果更佳。

丁蔻散中加入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 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丁蔻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草荳蔻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消化功能。
  2. 理氣化濕: 草荳蔻能行氣化濕,利水消腫。丁蔻散中常配伍其他利水消腫藥物,如茯苓、白朮等,草荳蔻可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緩解腹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蔻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原方記載主治「胃冷惡心」,指胃陽不足、寒邪內擾所致的消化不良症狀,如脘腹冷痛、噯氣嘔吐、舌淡苔白等。此證多因脾胃虛寒,或外感寒邪,導致胃氣上逆,需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功效

    • 丁香(1錢):性辛溫,歸脾、胃、腎經。
      • 主要功效: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 作用機理:辛香走竄,能溫通脾胃陽氣,破除寒凝氣滯;其降氣之力尤善止嘔,針對「胃冷」所致的噁心嘔吐。
    • 豆蔻(3錢,應為白豆蔻):性辛溫,歸肺、脾、胃經。
      • 主要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 作用機理:辛溫芳香,能醒脾化濕,舒暢中焦氣機,解決寒濕阻滯導致的脘痞納呆。
  2. 配伍邏輯

    • 君臣佐使關係
      • 君藥:豆蔻(量重),主導溫中化濕,針對脾胃寒濕的本因。
      • 臣藥:丁香(量輕),輔助降逆止嘔,針對胃氣上逆的標症。
    • 協同效應
      • 二藥皆屬辛溫,相配後強化溫中散寒之力。丁香偏走下焦,豆蔻偏走中上焦,一降一宣,共調氣機升降。
      • 酒服增強藥力:以酒送服可助藥性溫通,促進血行,助散寒邪。
  3. 治療原理

    • 溫中散寒:辛溫藥性直接驅散脾胃寒邪,恢復陽氣運化。
    • 行氣止嘔:芳香化濁,解除寒濕氣滯,降逆以止噁心。
    • 標本兼治:豆蔻治本(寒濕內生),丁香治標(胃氣上逆),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三、衍伸應用推論

此方雖簡,但組方嚴謹,可推廣用於:

  • 寒濕型胃痛:配合脘腹冷痛、喜溫喜按者。
  • 呃逆頻發:因寒邪阻滯,胃氣不降者。
  • 酒後胃寒不適:酒性助濕,若素體虛寒,可借酒行藥勢散寒。

總結:丁蔻散以溫中行氣為核心,藥簡力專,體現古代「輕劑取效」的用藥智慧,適合寒邪輕症或體質偏寒者。後世加減常合薑、朮等,以適應兼夾證候。

傳統服藥法


丁香1錢,豆蔻3錢。
上為末。
每服5分,酒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蔻散,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丁香1錢,豆蔻3錢。 主治:胃冷惡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