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母丁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源於丁香的溫中降逆、行氣止痛功效。
- 溫中降逆: 丁香味辛、性溫,能溫暖脾胃,幫助消化,緩解因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狀。白母丁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嘔吐腹痛等,丁香的溫中作用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溫中降逆的效果。
- 行氣止痛: 丁香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白母丁散中加入丁香,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母丁散」主治「瘡疹黑黡,發抽危困」,此描述指痘疹(如天花或麻疹)病程中出現的危重證候:
- 瘡疹黑黡:指痘瘡(或疹點)色澤暗黑,中醫認為是熱毒深重、氣血瘀滯的表現,可能伴有壞疽或出血性病變。
- 發抽危困:伴隨抽搐、神昏等症,提示熱毒內陷心包或引動肝風,屬危急重症。
此方以「白丁香」為主藥,佐以麝香,應為急救之用,意在解毒透邪、開竅醒神。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白丁香(麻雀糞)
- 性味歸經:苦溫,入肝、腎經。
- 傳統功效:
- 《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積除脹,通絡散結」,外用可治癰疽、疔瘡。
- 古代用於痘疹黑陷,推測其溫通之性可破血行滯,助痘疹透發,改善氣血瘀阻。
- 可能機理:
- 物理性刺激:糞中殘留消化酵素或有機酸,或能局部腐蝕黑黡壞死組織。
- 溫通作用: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瘡毒鬱結。
2. 麝香
- 性味歸經:辛溫,入心、脾經。
- 傳統功效:
- 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常用於熱閉神昏或瘀血阻絡。
- 配伍意義:
- 與白丁香協同,增強穿透力,助藥性速達病所。
- 麝香芳香走竄,可解熱毒閉鬱之抽搐,防止邪陷心包。
3. 米飲調服
- 米飲(稀米湯)甘平和胃,緩和白丁香與麝香峻烈之性,兼護胃氣。
治療原理推論
- 解毒透疹:白丁香破血散結,促使瘡疹鬱毒外透,改善黑黡。
- 開竅熄風:麝香通絡開閉,緩解熱毒內攻所致抽搐。
- 協同急救:兩藥均具「走而不守」特性,針對急症快速起效。
潛在思維侷限
- 古代醫家或基於「以穢攻毒」觀念使用動物穢物(如糞便),其有效性可能受個案經驗影響,需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 「瘡疹黑黡」未必對應現代單一疾病,可能涵蓋病毒感染合併敗血症等複雜病理。
此方體現古代對危重症「急則治標」的思路,強調通散與醒神並用,然其具體療效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白丁香。
上為末,加麝香少許,研勻。
每服1字,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白母丁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八。 組成:白丁香。 主治:瘡疹黑黶,發抽危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