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香丸

白丁香丸

BAI DING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胃經 25%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丁香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 溫中降逆、行氣止痛 的藥性。

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其 溫中 功能有助於溫暖脾胃,改善寒性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降逆 功能則可抑制氣逆上衝,緩解呃逆、嘔吐等症狀;行氣止痛 功能可疏通氣血運行,緩解胸腹疼痛、胃脘脹痛等症狀。

因此,在白丁香丸中加入丁香,有助於溫暖脾胃、降逆止嘔、行氣止痛,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丁香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咽喉雙雕及單雕」,即咽喉腫脹阻塞之症,類似現代醫學之扁桃腺炎、咽喉腫痛或膿腫。古代以「雕」形容咽喉腫起如鳥喙,氣道受阻,甚則影響呼吸與吞嚥。其病機可能與痰瘀結聚、寒凝氣滯或熱毒上攻有關,本方以溫通散結、化痰行氣為主要方向。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一)方劑組成

  1. 白丁香(1兩):即雀糞,性溫,能消積化瘀、散結止痛,古代常用於喉痹腫痛。
  2. 京三稜(半兩)、檳榔(半兩):破血行氣、消積散結,針對氣滯血瘀所致的腫塊。
  3. 白艾灰(1兩):溫經止血,可能用以收斂局部腫脹或出血。
  4. 白薑(1兩)、桂心(1兩):溫中散寒,助陽化氣,解除寒凝導致的氣血阻塞。
  5. 木香(1兩):行氣止痛,疏通中焦氣機,間接緩解上焦壅塞。
  6. 硇砂(半兩):化痰散結、蝕瘡去腐,為咽喉腫痛要藥,以醋熬製增強軟堅效果。

(二)治療原理與推論

  1. 溫通散寒:白薑、桂心溫散寒邪,適合寒痰凝滯或陽虛氣化失司所致之咽喉腫痛。
  2. 破結行滯:三稜、檳榔破氣血之瘀,白丁香、硇砂直接攻散局部結腫,針對「雕」之有形實邪。
  3. 協同醋製:硇砂以醋熬膏,增強軟堅消腫之效,丸劑緩釋藥力,避免峻藥傷正。
  4. 生薑湯送服:生薑既可溫中,又能引藥上行,助藥力達咽喉病所。

(三)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咽喉腫塞,但其組成邏輯亦可推論用於:

  • 痰瘀互結之症,如癭瘤、癥瘕。
  • 寒性膿腫日久不消者(需辨證非熱毒熾盛)。

三、總結

「白丁香丸」以溫通破結為主,針對寒痰瘀血壅塞咽喉之實證,其組方注重局部攻邪(硇砂、白丁香)與整體調氣(木香、桂心)結合,體現「結者散之」的治療思路。然須辨明病性,熱毒或陰虛火旺者不宜。

傳統服藥法


白丁香1兩, 京三稜半兩, 檳榔半兩, 白艾灰1兩, 白薑1兩, 桂心1兩, 木香1兩, 硇砂半兩。
上以醋熬硇砂為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白丁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一。 組成:白丁香20個(家雀屎是也)。 主治:咽喉雙雕及單雕。

白丁香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一○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白丁香1兩,京三棱半兩,檳榔半兩,白艾灰1兩,白薑1兩,桂心1兩,木香1兩,硇砂半兩。 主治:痃癖,諸氣塊並伏梁等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