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瘧飲

HE NUE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航集》卷下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17%
胃經 16%
心經 12%
肺經 10%
膽經 6%
腎經 4%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和瘧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養血:瘧疾常引起氣血虧虛,導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當歸具有補血養血、活血通經之效,可改善氣血不足,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體力。
  2. 活血化瘀:瘧疾發作時,常伴有寒熱往來、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瘀血阻滯經絡有關。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血阻滯,緩解疼痛和麻木等症狀。

因此,和瘧飲中加入當歸,既可補血養血,又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瘧疾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和瘧飲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緩解寒熱往來之症: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止痛的功效。瘧疾發作時,常伴有寒熱交替、頭痛發熱等症狀,白芍可清熱解毒,緩解寒熱往來之症,並有助於降低發熱程度。

2. 改善血虛體質: 瘧疾發作後,患者常出現血虛體質,表現為面色蒼白、乏力、頭暈等症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補血益氣的功效,可改善血虛症狀,增強患者抵抗力,有助於恢復體力。

和瘧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固本扶正:瘧疾常伴隨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抵抗力下降。白朮性溫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能補脾胃之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預防瘧疾復發。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和瘧飲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主要針對瘧疾發作時寒熱往來、肝膽濕熱等症狀。白朮與之相配,能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好地發揮,更全面地治療瘧疾。

和瘧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瘧疾發作常伴有脾胃濕熱,影響消化吸收,導致身體虛弱。茯苓能健脾燥濕,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2. 寧心安神: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有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等症狀。茯苓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能緩解患者心神不寧,提高睡眠質量,有利於恢復體力。

和瘧飲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為了和胃降逆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瘧疾常伴有濕邪困脾、痰濁內阻,導致脾胃氣逆、嘔吐等症狀。半夏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有助於化解濕痰,緩解脾胃氣逆,改善瘧疾患者的消化功能。

此外,半夏還能解毒,幫助清除瘧疾毒素,減輕患者的痛苦。

和瘧飲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可緩解瘧疾發作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寒熱往來、脘腹脹痛等症狀。
  2. 助脾健胃,增強體質:青皮能健脾胃、助消化,有助於改善瘧疾患者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的狀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有利於抗瘧。

總之,青皮在和瘧飲方劑中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助脾健胃等作用,有助於緩解瘧疾症狀,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和瘧飲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退熱: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解表退熱之功效。瘧疾常伴有寒熱往來,發熱時可使用柴胡解表散熱,緩解症狀。

2. 疏肝解鬱: 瘧疾的發病與肝氣鬱滯密切相關。柴胡疏肝解鬱,可以調節肝氣,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瘧疾的症狀。

綜上所述,柴胡在和瘧飲中發揮解表退熱、疏肝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瘧疾。

和瘧飲中加入草荳蔻,是基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草荳蔻辛溫,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伴隨的寒熱、腹痛、嘔吐等症狀。同時,草荳蔻亦能行氣止痛,疏通氣血,有助於解除寒邪阻塞,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瘧疾。

此外,草荳蔻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青蒿、常山等配合,能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抑制瘧原蟲,達到治癒目的。

和瘧飲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和瘧飲以清熱解毒、化濕止瘧為目的,方中多用苦寒藥性較強的藥物,如青蒿、白芷等。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峻猛,避免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能增強藥物的療效。在和瘧飲中,甘草能協助青蒿、白芷等藥物更好的發揮清熱解毒、化濕止瘧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瘧飲」,主要成分包括當歸、白芍、白朮、茯苓、半夏、青皮、柴胡、草荳蔻、甘草。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草荳蔻:芳香化濕、溫裡散寒、健脾胃、理氣行氣、降氣、燥濕。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方劑組成介紹控制在100字以內,每一個中藥方劑組成介紹內容如下: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青皮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草荳蔻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散寒、健脾胃、理氣行氣、降氣、燥濕等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和瘧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效,提供更多詳細的資訊,讓讀者更深入瞭解這個方劑。

傳統服藥法


青皮1錢5分,柴胡1錢,制半夏2錢,草蔻仁1錢(研),厚朴1錢5分(薑汁炒),枳殼1錢5分(炒),檳榔1錢5分,甘草5分。
如惡心嘔吐,加藿香3錢;如熱重,加炒黃芩1錢5分;如口渴,加知母2錢,川貝母1錢5分;如小便短赤,內熱,加青蒿3錢;如腹痛作瀉,加赤芍5錢,煨廣木香1錢5分;如未病前食葷,加炒山楂3錢
煨薑3錢、大棗3個為引,河井水煎,露1宿,瘧前溫服,二煎接服。
愈後飲食宜清淡,三四日再食葷腥調理,庶無瘧之反復。麵食忌一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和瘧飲是一首中醫方劑,在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嘴裡發苦耳聾瘧疾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和瘧飲,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青皮1錢5分,柴胡1錢,制半夏2錢,草蔻仁1錢(研),厚朴1錢5分(薑汁炒),枳殼1錢5分(炒),檳榔1錢5分,甘草5分。 主治:瘧,寒熱分清,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者。

和瘧飲,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當歸1兩(酒洗),白芍1兩(酒洗),白朮5錢(土炒),雲苓5錢,制半夏3錢,青皮1錢5分,柴胡1錢5分,焦楂3錢,草蔻仁1錢(研),炙甘草5分,煨薑3錢。 主治:足少陽膽經之瘧,初病令人身體解(亻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口苦耳聾,胸脅脹悶作痛,或嘔或不嘔,半表半裏之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