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逍遙散

加減逍遙散

JIA JIAN XIAO Y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二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22%
胃經 14%
心經 12%
肺經 11%
膽經 7%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逍遙散」中包含柴胡,主要源於柴胡的疏肝解鬱、升陽解表功效。

  1. 疏肝解鬱:逍遙散針對肝鬱氣滯導致的胸脅脹滿、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等症狀,而柴胡能疏通肝氣,解除鬱結,使肝氣得以舒展,達到調理肝脾的效果。
  2. 升陽解表:逍遙散也常用於治療肝鬱化火所致的發熱、口苦、煩躁等症狀,柴胡具有升陽解表之效,能散發表邪,清熱解毒,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緩解肝鬱化火造成的症狀。

因此,柴胡在「加減逍遙散」中起著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肝脾不調、肝鬱化火等症狀的效果。

加減逍遙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調經之效。逍遙散旨在疏肝解鬱,而白芍可滋養肝血,緩解肝鬱所致的氣血不暢,使肝氣得以舒展。
  2. 緩解肝氣犯脾: 肝鬱化火易傷脾胃,導致脾虛不運,出現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白芍可緩解肝氣犯脾,保護脾胃功能,維持脾胃運化正常。

因此,白芍在加減逍遙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滋養肝血、緩解肝氣犯脾,協同其他藥物達到疏肝解鬱、調和脾胃的效果。

加減逍遙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逍遙散主治肝鬱脾虛,而白朮可補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肝鬱所致的脾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從根本上調理脾胃,助於肝氣舒暢。
  2. 助肝氣升發: 白朮入脾經,脾主運化,而肝主疏泄,二者相輔相成。白朮健脾益氣,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脾胃更好地運化水谷精微,為肝氣的升發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此外,白朮還可以補氣固表,防止肝氣外泄,有助於肝氣的正常升發。

加減逍遙散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用以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等症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與逍遙散中的柴胡、白芍等藥材相配伍,可協同疏肝解鬱、調和氣血,達到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病症效果。

加減逍遙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對於肝鬱氣滯、血熱妄行所致的月經不調、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緩解。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能滋陰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配合其他藥材,如當歸、白芍等,共同達到養血調經的效果。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加減逍遙散中扮演著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肝鬱血熱、陰虛血燥等病症,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逍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逍遙散中包含多種藥材,如柴胡、白芍、當歸等,性味各不相同。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各藥材的功效協調一致,避免藥性互相沖突,發揮最佳療效。
  2. 緩解副作用: 部分逍遙散藥材,如柴胡,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甘草味甘,能緩解藥物的苦燥之性,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加減逍遙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燥濕的功效。逍遙散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而半夏可以抑制因肝氣鬱結而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不適。
  2. 燥濕健脾: 半夏也能燥濕健脾,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逍遙散中的柴胡、白芍等藥材,雖然能疏肝解鬱,但也容易造成脾胃虛弱。半夏加入後,有助於健脾燥濕,避免藥物對脾胃的負擔,增強藥效。

因此,加減逍遙散中加入半夏,既能降逆止嘔,又能燥濕健脾,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

「加減逍遙散」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逍遙散本身以疏肝解鬱、健脾養血為旨,加入青皮可增強其理氣止痛之功,有助於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
  2. 促進脾胃運化: 青皮亦能行氣消脹,促進脾胃運化。逍遙散中常因肝鬱脾虛,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加入青皮可助脾胃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達到整體調和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減逍遙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因情志鬱怒導致氣機不暢,進而影響氣血、痰濕運行的病證。其核心病機為「肝鬱未解、氣滯痰阻」,具體表現如下:

  1. 初期症狀:怒後吐痰、胸滿作痛,反映肝氣犯胃,痰濕內阻。此時若誤用清熱(芩、連)或破氣(枳殼)之品,或盲目祛風,反而損傷氣血,加重筋脈失養。
  2. 後期演變:半身不遂、筋脈攣縮、四肢痿軟,屬肝鬱化火耗血,筋失濡潤;日晡熱甚、內熱口乾,為鬱火傷陰;形體倦怠,則因脾虚氣弱兼痰濕困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逍遙散」為基礎(柴胡、白芍、白朮、茯苓、當歸、甘草、薄荷),強化疏肝健脾之效,並針對痰、熱、筋縮等變證加味,整體配伍如下:

  1. 疏肝解鬱為核心

    • 柴胡:疏達肝氣,解鬱透熱。
    • 薄荷:助柴胡輕清宣散,兼清頭目。
    • 白芍、當歸:養血柔肝,防鬱火傷陰,緩筋脈攣急(針對四肢痿軟)。
  2. 健脾化痰為基礎

    • 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杜絕生痰之源。
    • 半夏、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和胃(針對胸滿吐痰)。
  3. 清熱活血以調鬱火

    • 丹皮、山梔(黑山梔):清泄肝鬱化火(日晡熱、口乾),兼活血防瘀滯。
  4. 軟堅散結以通絡

    • 煅牡蠣:潛陽軟堅,兼斂陰固澀,防陰血耗散。
    • 白芥子:化痰通絡,專消皮裏膜外之痰(針對痰阻筋縮)。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此方緊扣「肝鬱—氣滯—痰阻—化火—傷筋」的病機鏈條,體現以下邏輯:

  1. 標本兼治:以疏肝健脾治本,化痰清熱治標,輔以養血通絡。
  2. 動靜結合:柴胡、薄荷之「動」宣散鬱結;牡蠣、白芍之「靜」斂陰柔肝。
  3. 痰瘀並調:白芥子化痰,丹皮活血,適用於痰瘀互結之筋脈拘急。

綜言之,全方通過調暢氣機、化痰通絡,使肝鬱得舒、痰熱得消,氣血復常而筋脈自柔,適用於情志致病兼見痰、熱、虛、瘀的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柴胡1錢5分,炙甘草1錢,茯苓3錢,白朮2錢,當歸2錢,白芍3錢,丹皮1錢5分,黑山梔1錢5分,煅牡蠣1錢5分,薄荷3分,廣陳皮1錢5分,半夏2錢,白芥子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功,適用於肝氣鬱結、脾胃失和所致的胸滿作痛、半身不遂、筋攣四肢痿軟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本方有出汗、口乾、腹瀉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

相關疾病


五色帶經常疲勞想睡月經不調氣喘貧血心絞痛陰道炎胰臟炎瘧疾白帶半身不遂心內膜炎胃潰瘍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逍遙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茯苓5錢,白芍(酒炒)5錢,甘草(生用)5錢,柴胡1錢,茵陳3錢,陳皮1錢,桅子3錢(炒)。 主治:婦人青帶。帶下色青,甚則如綠豆汁,稠粘不斷,其氣腥臭。

加減逍遙散,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白芍1兩,當歸1兩,甘草1錢,白蒺藜1錢,蕤仁1錢,陳皮5分,茯苓3錢,甘菊3錢,柴胡3分,半夏3分。 主治:目痛日久,終年累歲,而紅赤不除,致生怒肉攀睛,拳毛倒睫者。

加減逍遙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四。 組成:當歸2錢,白芍2錢,白朮1錢5分,茯苓3錢,柴胡8分,甘草8分,胡黃連6分,麥門冬2錢,黃芩2錢,地骨皮3錢,秦艽3錢,木通2錢,車前子3錢,燈草10根。 主治:子午潮熱者。

加減逍遙散, 出處:《癧科全書》。 組成:柴胡1錢5分,炙甘草1錢,茯苓3錢,白朮2錢,當歸2錢,白芍3錢,丹皮1錢5分,黑山梔1錢5分,煅牡蠣1錢5分,薄荷3分,廣陳皮1錢5分,半夏2錢,白芥子2錢。 主治:婦人情志不逐,憂鬱內傷,陰火上炎,而致生癧凝結不消者。

加減逍遙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當歸(酒洗)1錢,白芍(酒炒)1錢,白朮(土炒)1錢,白茯1錢,柴胡1錢,甘草(炙)5分。 主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

加減逍遙散,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柴胡2錢,白芍5錢,白朮3錢,當歸3錢,生地3錢,甘草1錢,炒梔子1錢,半夏1錢,青皮5分。 主治:怒後吐痰,胸滿作痛,服四物、二陳之湯,加芩、連、枳殼之類,杳無一應,更加祛風之味,反致半身不遂,筋漸攣縮,四肢痿軟,日晡益甚,內熱口乾,形體倦怠,屬鬱怒未解,肝氣未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