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瘧湯

HE N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肝經 18%
心經 14%
胃經 12%
肺經 11%
腎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和瘧湯 」

中藥方劑「和瘧湯」,主要成分是:柴胡、當歸、白朮、茯苓、半夏、甘草、生薑、白芍、山楂、青皮。

主治功效

少陽瘧疾,在發病初期,會出現寒熱交替、口苦、耳朵聾啞、胸脅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柴胡:味微苦、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燥濕、升提陽氣之功。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肝火上炎、黃疸、目赤腫痛、熱病等症。

  2.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消腫止痛之效。常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惡露不盡等症。

  3. 白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之功。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水腫、帶下、遺精、陽痿等症。

  4.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益氣健脾、寧心安神之功。常用於治療水腫、尿少、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症。

  5. 半夏:味辛、苦,性溫。歸脾、肺、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脹止痛之功。常用於治療痰多、嘔吐、呃逆、腹脹、泄瀉等症。

  6. 甘草: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和中止痛之功。常用於治療脾虛、肺虛、咳嗽、咽喉腫痛、胃痛、腹痛等症。

  7. 生薑:味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散寒發汗、溫中止嘔、解毒止痛之功。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嘔吐、腹痛、泄瀉等症。

  8. 白芍:味酸、甘,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平抑肝陽之功。常用於治療肝鬱血虛、月經不調、痛經、腹痛、泄瀉等症。

  9.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心經。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降脂降壓之功。常用於治療食積、消化不良、胸悶、腹脹、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症。

  10. 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舒肝解鬱、消食化積之功。常用於治療肝氣鬱滯、胸脅脹痛、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

總結

中藥方劑「和瘧湯」,具有清熱解毒、補氣養血、祛風寒、止咳化痰、降逆止嘔、散寒發汗、溫中止嘔、解毒止痛、養血柔肝、緩中止痛、平抑肝陽、消食健胃、活血化瘀、降脂降壓、理氣行氣、舒肝解鬱、消食化積之功。主治少陽瘧疾,在發病初期,會出現寒熱交替、口苦、耳朵聾啞、胸脅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柴胡3錢,當歸1兩,白朮5錢,茯苓5錢,半夏1錢,甘草5分,生薑5錢,白芍5錢,山楂1錢,青皮1錢。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和瘧湯由柴胡、當歸、白朮、茯苓、半夏、甘草、生薑、白芍、山楂、青皮等中藥組成。柴胡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退熱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的作用;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作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作用;山楂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作用;青皮具有疏肝解鬱、燥濕化痰的作用。這些中藥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和解少陽、清熱解表的作用,從而緩解少陽瘧病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和瘧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頭暈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和瘧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耳聾瘧疾嘔吐忽冷忽熱嘴裡發苦

相同名稱方劑


和瘧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柴胡3錢,當歸1兩,白朮5錢,茯苓5錢,半夏1錢,甘草5分,生薑5錢,白芍5錢,山楂1錢,青皮1錢。 主治:少陽瘧病,初發之時,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脹悶作痛,或嘔或不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