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化滯清瘧飲

LI PI HUA ZHI QING NUE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航集》卷下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22%
肺經 13%
心經 9%
肝經 8%
膽經 8%
腎經 5%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理脾化滯清瘧飲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瘧疾患者常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抵抗力下降。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可增強患者正氣,促進脾胃運化,為祛除瘧疾奠定基礎。
  2. 化濕止瀉:瘧疾常伴有濕邪困脾,導致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朮可燥濕健脾,化解濕邪,改善腹瀉,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理脾化滯清瘧飲」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化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瘧疾常伴有脾胃虛弱、濕濁內停,茯苓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瘧疾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為清熱解毒、化濕止瘧奠定基礎。
  2. 寧心安神:茯苓能安神定志,對於瘧疾患者常伴有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恢復速度。

理脾化滯清瘧飲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瘧疾常伴隨脾胃濕困、痰濁阻滯,半夏可化解濕痰,改善脾胃功能,利於清熱解毒。
  2. 降逆止嘔:瘧疾發作時常伴隨嘔吐、噁心等症狀,半夏可降胃氣、止嘔逆,緩解瘧疾引起的胃腸不適。

因此,理脾化滯清瘧飲中加入半夏,旨在通過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改善脾胃功能,進而達到清熱解毒、緩解瘧疾的目的。

理脾化滯清瘧飲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的功效。瘧疾常伴有肝氣鬱結、脾胃不和,青皮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緩解患者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二、 清熱解毒,化濕止瘧:青皮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化濕,止瘧止瀉。瘧疾常因濕熱阻滯,影響脾胃運化,青皮有助於清熱化濕,健脾利濕,從根本上改善瘧疾的病因。

理脾化滯清瘧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性味較偏寒涼,可能造成脾胃虛寒,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保護脾胃功能。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與黃芩搭配,能增強黃芩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減少黃芩對脾胃的損傷。

理脾化滯清瘧飲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脾胃: 柴胡善於疏肝解鬱,理氣解表,可解除肝鬱氣滯,促進脾胃運化,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化解脾胃濕熱,消食導滯之效。
  2. 清熱解表,兼治瘧疾: 柴胡具備清熱解表功效,可有效抑制瘧疾發作,配合其他清熱解毒、健脾化濕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化濕、解表止瘧之目的。

總而言之,柴胡在理脾化滯清瘧飲中起到疏肝理脾,清熱解表的作用,有助於消除瘧疾病因,達到治療目的。

理脾化滯清瘧飲中包含草荳蔻,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溫脾化濕:草荳蔻性溫,味辛,能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化解濕濁,改善脾胃虛弱、濕困脾胃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 行氣止痛:草荳蔻芳香走竄,能行氣止痛,對於瘧疾發作時常伴隨的寒熱交作、頭昏腦脹、胸悶腹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草荳蔻的溫脾化濕、行氣止痛功效,與理脾化滯清瘧飲針對脾胃濕濁、氣滯血瘀等症狀的治療目的相符,故而被選入方劑之中。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理脾化滯清瘧飲 」,主要成分是:白朮、茯苓、半夏、青皮、甘草、柴胡、草荳蔻。主治功效是:兒童五歲至十歲後患上瘧疾,最初是因飲食傷脾,脾虛弱後食物不能消化,外感風寒暑濕等邪氣而形成胎瘧。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青皮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用於肝鬱氣滯、經痛、跌打損傷等症狀。青皮還可以消積化滯,降氣止痛,常與山楂、神麴、麥芽等同用,以增強消積化滯之功。青皮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悶脹滿、呃逆等氣滯症狀。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柴胡的傳統代功效,包括:

  1. 散風熱、發汗解表: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可治療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之熱,寒熱往來熱象包括弛張熱與間歇熱。

  2. 止咳化痰:柴胡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

  3. 平肝息風:柴胡能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

  4. 補陽:柴胡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

  5. 清熱瀉火:柴胡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藥。

  6. 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

草荳蔻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散寒、健脾益氣、理氣行氣、降氣、燥濕等功效。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芳香化濕、行氣止痛之功。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嘔吐腹瀉、脘腹脹滿、呃逆、痰飲、食積等症。

總結:中藥方劑「 理脾化滯清瘧飲 」,主要成分是:白朮、茯苓、半夏、青皮、甘草、柴胡、草荳蔻。主治功效是:兒童五歲至十歲後患上瘧疾,最初是因飲食傷脾,脾虛弱後食物不能消化,外感風寒暑濕等邪氣而形成胎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五歲至十歲以外,由於飲食不當傷害了脾胃,導致脾虛食積不化,外感風寒暑濕而成胎瘧的患者。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理脾化滯清瘧飲,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甜白朮1錢5分(土炒),雲苓1錢5分,制半夏2錢,炒枳殼1錢,青皮8分,甘草3分,柴胡5分,草蔻仁1錢(研)。 主治:小兒五歲至十歲以外而患瘧者,初由飲食傷脾,脾虛食積不化,外感風寒暑濕而成胎瘧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