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木香散

六味木香散

LIU WEI MU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2%
大腸經 12%
三焦經 8%
腎經 8%
心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4%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六味木香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方中以木香為主藥,可疏肝理氣,緩解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 六味木香散中其他藥物如陳皮、枳殼等也具有理氣作用,與木香相輔相成,增強理氣止痛效果,達到整體療效。

六味木香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苦寒,入肝膽經,能清瀉肝膽實火,並能涼血止血,解毒消腫。方中木香、厚朴、枳實等藥性燥烈,容易傷及肝膽,而梔子的加入,能夠清瀉肝膽之火,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烈傷陰。此外,梔子亦能解毒,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諸般症狀。

六味木香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包含了石榴皮、木香、青木香、丁香、檀香與肉豆蔻等六味藥材。石榴皮在方中的應用,主要取其收斂止瀉之效。根據中醫理論,石榴皮性味酸澀溫,歸大腸經,具有良好的收斂固澀作用,可用於治療久瀉不止、脫肛、痔瘡出血等症狀。此方多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腸鳴等消化系統疾病,石榴皮的加入,能有效增強方劑的止瀉效果,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此外,石榴皮還兼有殺蟲之功,對於寄生蟲引起的腹瀉亦有輔助療效。因此,在六味木香散中,石榴皮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其獨特的藥理特性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調理脾胃、止瀉固腸的作用。

六味木香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於治療腹痛、腸胃不調等症狀。其中包含的鬧羊花,學名羊踯躅,是一種含有強烈刺激性生物鹼的植物,主要活性成分為烏頭鹼及類似物質。在方劑中,鬧羊花的應用,旨在利用其強烈的行氣活血、止痛功效。雖然鬧羊花毒性強,但在正確配伍與用量控制下,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劇烈腹痛。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鬧羊花在此方中的應用,正是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治療原則,通過其特殊藥性,達到通絡止痛的目的,但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以免中毒。

六味木香散中的草荳蔻,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溫脾止嘔:草荳蔻味辛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寒邪阻滯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理氣消脹:草荳蔻性燥,善於行氣消脹,可有效改善因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草荳蔻在六味木香散中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溫中理氣、消脹止嘔的功效,有效改善脾胃寒濕、氣滯所致的各種不適。

六味木香散中包含蓽茇,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止痛,行氣止瀉: 蓽茇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緩解脘腹冷痛、腹瀉等症狀,與方中木香、厚朴等藥物共同發揮溫中行氣作用。

二、 助藥力,增強療效: 蓽茇氣味辛香,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臟腑,促進藥效發揮。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有助於疏肝理氣、健脾和胃,進一步增強止痛、止瀉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味木香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以「開鬱行氣、止痛」為核心,主治「胃痛、腹痛,嗳氣嘔吐」,屬中醫「氣滯證」範疇。其病機推測為肝胃氣機不暢,導致:

  1. 氣滯作痛:氣行不暢,鬱阻中焦,故見胃脘或腹部脹痛。
  2. 胃失和降:氣逆上衝,引發嗳氣、嘔吐等症。
  3. 兼夾鬱熱:若氣滯日久化熱,可能伴隨口苦、煩躁等熱象。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理氣為主,佐以清熱、溫中、化濕,藥物配伍層次如下:

  1. 行氣解鬱,調暢中焦

    • 木香(君藥):辛溫香燥,善行脾胃滯氣,為調中止痛要藥,主導「開鬱行氣」之功。
    • 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輔助木香調理中焦氣機,兼止嘔逆。
  2. 清泄鬱熱,防氣鬱化火

    • 梔子:苦寒清熱,針對氣滯久鬱所生之熱,防止火邪上擾(如心煩、口苦)。
  3. 溫中散寒,緩急止痛

    • 石榴(當指石榴皮):酸澀性溫,傳統用於溫中收澀,兼止瀉。
    • 蓽茇:辛熱溫散,能散胃寒、止冷痛,與木香協同增強止痛之效。
  4. 化痰濕,定痛醒神

    • 鬧羊花(洋金花):辛溫有毒,傳統用於麻醉止痛、祛風濕。此方取其鎮痛之效,緩解劇烈胃腹痛(須嚴格控制劑量)。

配伍特點

  • 辛開苦降:木香、豆蔻辛溫行氣,梔子苦寒降火,共調氣機升降。
  • 溫清並用:蓽茇、石榴皮溫中,梔子清熱,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證。
  • 標本兼顧:行氣治本(氣滯),止痛治標(急性症狀)。

潛在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可能針對氣滯偏寒兼輕微鬱熱之證,如:

  • 寒凝氣滯之胃痛(遇寒加重,得溫則減)。
  • 肝胃不和伴隨輕度熱象(脹痛伴口乾苦但舌苔白膩)。

注意:鬧羊花(洋金花)具毒性,現代臨床多避免內服,古方用之取其速效止痛,然需謹慎評估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木香200克,梔子150克,石榴100克,鬧羊花100克,豆蔻70克,蓽茇70克。
開鬱行氣,止痛。
上為細末,過篩,混勻。
每服2至3克,日1-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嘔吐腹痛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六味木香散,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木香200g,梔子150g,石榴100g,鬧羊花100g,豆蔻70g,蓽茇70g。 主治:開鬱行氣,止痛。主治:胃痛、腹痛,噯氣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