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茇

蓽茇

BI BA

  • 英文名稱: Fructus Piperis Longis, Piper longum L. Long Pepper Fruit
  • 別名:椹聖,阿梨訶吔,鼠尾,蓽撥,蓽撥梨,阿梨訶他,蛤蔞
  • 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蓽茇的果穗。採收和儲藏:9月果穗由綠變黑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包裝後放蔭涼乾燥處,注意防止霉變或蟲蛀。
  • 道地藥材:雲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疏林,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蓽茇的傳統功效


1. 利尿

蓽茇,味辛性熱,歷代本草典籍中記載其功效眾多,其中利尿功效雖未被明確單獨提及,卻可從其整體作用推論得出。

綜觀以上各家本草的記載,例如《海藥本草》提及蓽茇「主水瀉」,《本草衍義》記載其能「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這些都暗示著蓽茇具有調節腸胃功能的作用。 腸胃功能的正常運作,對於體液的代謝和平衡至關重要。 《本草正》指出蓽茇「味大辛,須同參、術、歸、地諸甘溫補劑用之尤效」,說明其辛熱之性,宜與溫補藥材配合使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蓽茇單獨使用時,其作用可能偏向於溫散寒邪,而與補益藥合用,則能更好發揮其功效。

《本草便讀》提到蓽茇「入胃與大腸」,這說明其藥性主要作用於胃腸道。而許多導致水腫或利尿不暢的疾病,都與腸胃功能失調有關。 因此,蓽茇通過溫中散寒、理氣消滯,改善腸胃運化功能,間接地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從而達到利尿的效果。 雖然古籍未明確指出蓽茇具有直接的利尿作用,但從其整體的藥性及臨牀應用來看,其利尿功效應是其整體作用的表現之一,而非其主要功效。 需要強調的是,蓽茇的應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並結合其他藥物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2. 止嘔

蓽茇,味辛性熱,歷代本草典籍多記載其具有止嘔功效,其機理與其溫中散寒、行氣活血之性密切相關。

《本草便讀》稱蓽茇「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鬱結」,《本草衍義》更明確指出其能「走腸胃中冷氣,嘔吐」,說明蓽茇可針對因寒邪阻滯胃腸、氣機不暢所致的嘔吐。寒邪阻滯胃陽,則胃氣失和,食物不得消化吸收,甚至出現嘔吐等症狀。蓽茇辛熱之性,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使胃陽得復,氣機得以運行,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海藥本草》記載蓽茇「主…嘔逆醋心」,「嘔逆醋心」指胃氣上逆,伴隨胃酸反流的嘔吐,這也與其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相符。 《本草正》提及蓽茇「其味大辛,須同參、術、歸、地諸甘溫補劑用之尤效」,說明其辛熱之性較為峻烈,常需配伍其他藥物,以達到溫補脾腎、扶正祛邪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嘔吐。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義》對蓽茇治療頭痛、鼻淵、牙痛等症的記載持謹慎態度,認為這些多屬實火或虛火證,用蓽茇辛熱之品可能反而加重病情,其止嘔功效主要針對寒邪阻滯胃腸所致的嘔吐。因此,蓽茇的應用需謹慎辨證,不可一概而論。 總而言之,蓽茇止嘔的功效,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的藥理作用。

3. 補陽

蓽茇,味辛性熱,古籍中多記載其具有補陽之效,但其補陽方式與一般溫陽藥材有所不同,更偏向於溫通陽氣,驅散寒邪,而非直接滋補腎陽。

從多部古籍記載中可見蓽茇的補陽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溫通經絡上。 《本草正》指出蓽茇味大辛,需與參、術、歸、地等甘溫補劑合用,此處的補陽並非蓽茇單獨完成,而是輔助其他溫補藥材,發揮其辛溫走竄的特性,更好地溫通經絡,使藥力得以充分發揮。 《本草便讀》則明確指出蓽茇為陽明藥,溫中散寒,破滯氣,其作用是溫通陽明經的氣機,改善陽氣運行不暢的問題。 《本草拾遺》記載其能補腰腳,亦可理解為溫通腎經,改善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腳冷痛。

然而,《本草正義》對蓽茇的運用提出了更為謹慎的看法。 其認為,雖然蓽茇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但用於治療鼻淵、牙痛等火症,應屬「反佐之義」,即利用其辛散的特性引導藥力,而非直接補益陽氣。 此觀點提示我們,蓽茇的補陽作用並非單純的溫陽,而是更複雜的機制,需要結合病症進行辨證施治。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蓽茇的補陽功效應理解為通過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間接促進陽氣的運行,而非直接滋補腎陽。 其應用需謹慎,不宜單獨使用,應根據病症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4. 降氣

蓽茇,性味辛熱,古籍記載其具有顯著的「降氣」功效,但其作用機制與現代理解的「降氣」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溫散寒邪、行氣止痛方面。

多部古代本草著作都記載了蓽茇的降氣作用。例如,《本草便讀》認為其「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鬱結,下氣除痰」,說明蓽茇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疏通氣機,消除氣滯導致的諸多症狀,此處的「降氣」指排除體內鬱滯之氣。 《本草拾遺》則記載其「溫中下氣」,側重於溫中和理氣降逆,針對胃脘冷痛、氣逆等症。 《本草衍義》也提到其「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同樣強調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降氣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蓽茇「降氣」的理解有所差異。《本草正》建議與參、術等甘溫藥同用,說明單用蓽茇的溫燥之性較強,需配合其他藥物以平衡其作用。《本草綱目》則指出其為治療頭痛、鼻淵、牙痛的要藥,認為其辛熱之性能入陽明經散浮熱,這與其他典籍強調溫中散寒的觀點有所不同,甚至《本草正義》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鼻淵、牙痛屬火症,使用辛散之藥是「反佐之義」,而非單純的「降氣」。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蓽茇「降氣」功效,並非現代醫學中單純指降低氣壓或氣體積聚的意義,而是指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疏通氣機的功能。其作用機制與藥物配伍,仍需結合具體病症和古代醫家經驗綜合考量。

5. 溫裡溫中

蓽茇,味辛性溫,歷代本草典籍多記載其「溫裡溫中」之效。其功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方面,並能治療因寒邪導致的多種病症。

《本草正》指出蓽茇味辛,宜與參、術、歸、地等甘溫藥同用,可增強溫補功效。此處強調了蓽茇的辛溫特性,並指出其最佳應用方式為配合其他溫補藥材,達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溫裡溫中。

《本草便讀》則將其歸為陽明藥,認為其能「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鬱結」,說明蓽茇不僅能溫暖中焦(脾胃),更能疏通氣機,排除體內寒邪和瘀滯。

多部本草書,如《本草拾遺》、《海藥本草》、《日華子本草》、《本草圖經》、《天寶本草》、《本草衍義》等,則從不同角度闡述其溫中下氣、消食除冷、治腹痛、嘔吐、泄瀉等功效,這些都與其溫裡溫中、散寒止痛的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記載其為治療頭痛、鼻淵、牙痛的要藥,認為其辛熱之性可入陽明經散浮熱。然而,《本草正義》則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鼻淵、牙痛多屬火症,使用辛散之藥可能是反佐之法,而非單純散浮熱。此處反映出古代醫家對蓽茇應用範圍的細緻討論,並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蓽茇的「溫裡溫中」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辛溫之性,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各種消化系統及其他相關疾病。 但其應用仍需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謹慎使用。

蓽茇的古代典籍


蓽茇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中藥蓽茇,於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明確的抗腫瘤潛力。其水提液及乙醇提取物皆被證實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功效。詳細分析顯示,在體外實驗層面,這些提取物能有效作用於艾氏腹水瘤細胞,顯著抑制其細胞增殖活性,表明其可能透過誘導細胞週期停滯或促進細胞凋亡等途徑直接干預腫瘤細胞的生存與擴散。

進一步的體內研究亦支持此發現,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蓽茇的提取物能對小鼠S180肉瘤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這不僅證實了其在活體系統中的抗腫瘤效應,更暗示其可能影響腫瘤的微環境、血管生成或免疫反應等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儘管目前具體作用機制(如確切的藥效成分、分子靶點及其多路徑干預)仍需深入闡明,這些證據為蓽茇作為潛在抗癌藥物開發提供了堅實的藥理學基礎。未來的研究應著重於分離鑑定其活性單體化合物,探討其作用於腫瘤細胞的精確通路,並進行全面的藥代動力學及毒理學評估,以推進其臨床應用轉化。

2. 解熱作用

蓽茇的解熱作用已在現代藥理實驗中獲得驗證。研究顯示,其水提液及乙醇提取物均能有效降低正常大鼠的體溫,更對人工發熱的家兔展現出顯著的退燒效益,這直接證明了其內在的解熱潛力。從現代藥理學角度深入分析,蓽茇的解熱機制可能涉及多重途徑。它或能透過抑制發炎反應,減少內源性致熱原(如白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等細胞因子)的釋放,這些致熱原是引起發燒的核心物質。此外,蓽茇或可能干預環氧合酶(COX)活性,從而降低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PGE2是調節下丘腦體溫設定點的關鍵介質,其水平下降能有效促使體溫回歸正常。這些作用共同支撐了中醫文獻中關於蓽茇「清熱解毒」、「退燒解熱」的傳統論述。

3. 鎮痛

蓽茇作為中藥具有鎮痛作用,已獲現代藥理實驗證實。研究指出,其水提液及乙醇提取物均能顯著降低小鼠扭體反射閾值,並對大鼠醋酸誘導的扭體反應產生明顯鎮痛作用。這表明蓽茇的有效成分能透過影響疼痛傳導途徑,例如可能抑制周圍或中樞神經的痛覺信號傳遞,或調控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發揮其鎮痛功效。其作用機制涵蓋對急性痛覺刺激與炎症性疼痛模型的干預,顯示其在鎮痛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

4. 抗發炎

蓽茇(學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其抗發炎功效展現了多重機制。實驗證明,無論是其水提液或乙醇提取物,均能有效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腫的增生,這反映了其對慢性發炎反應的顯著抑制作用。此外,在急性發炎模型中,如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蓽茇的提取物亦能有效減輕足部腫脹,顯示對急性炎症的良好控制作用。這些研究指出蓽茇具備廣泛的消炎能力,並且兼具抗腫瘤的潛力。其抗發炎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蓽茇內酯與蓽茇皁苷等。這些活性成分的作用機制被推測為透過多重途徑實現:一方面是直接抑制發炎介質的產生與釋放,如細胞因子和前列腺素等,從源頭上干預發炎過程;另一方面則積極促進受損發炎組織的自我修復,加速組織功能的恢復。此詳細的藥理分析為蓽茇的抗炎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5. 抗菌

蓽茇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備顯著的抗菌功效。其水提液與乙醇提取物均顯示出對多種細菌的抑制作用,這表明其活性成分兼具不同極性。抗菌譜廣泛,涵蓋多種臨床重要病原體,例如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及結核桿菌,以及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此廣譜抗菌特性印證了中醫古籍中「殺蟲」的記載,說明其可對抗多種微生物感染。該活性針對常見的致病菌,包括那些可能引起皮膚、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細菌,以及難治的結核桿菌和綠膿桿菌,賦予蓽茇在處理廣泛細菌感染方面的潛在價值。此研究為蓽茇的傳統應用提供了確鑿的現代科學依據。

6. 止痛功效

現代藥理分析指出,蓽茇的止痛功效源於其多種活性成分。其中,揮發油具顯著鎮痛作用,能有效抑制疼痛信號傳導。鞣質藉由其消炎特性,有助緩解疼痛症狀。生物鹼則透過抗菌消炎作用,進而抑制疼痛的發生與發展。這些成分共同作用,賦予蓽茇治療如風濕痹痛、頭痛、腹痛等疼痛病症的現代藥理基礎。

蓽茇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XIU鼻;或為丸納齲齒孔中,或浸酒擦患處。

蓽茇的炮製


蓽茇炮製方法

  1. 揀除雜質。
  2. 去柄。
  3. 篩淨灰屑。
  4. 用時搗碎。

《雷公炮炙論》記載:

  • 凡使蓽茇,先去挺用頭。
  • 醋浸一宿,焙乾。
  • 以刀刮去皮粟子令淨方用。
  • 免傷人肺,令人上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蓽茇注意事項重點

  1. 實熱鬱火者忌服:蓽茇性溫熱,實熱鬱火者服用會加重火熱症狀。
  2. 陰虛火旺者忌服:陰虛火旺者服用蓽茇會因其耗散陰液而加重陰虛火旺症狀。
  3. 多服會耗散真氣:長期或大量服用蓽茇會耗散人體正氣,導致腸虛下重。
  4. 動脾肺之火:蓽茇辛熱,用量過大會動脾肺之火,引起目昏等症狀。
  5. 食料尤不宜:蓽茇性辛熱,與食物同服會加重其動火耗陰作用,因此不宜與食物同食。
  6. 有小毒:蓽茇有小毒,內服時應謹慎使用,不可過量或長期服用。
  7. 脾胃虛弱者慎用:蓽茇性溫熱,脾胃虛弱者服用後可能會導致腹瀉等症狀,因此應慎用。

蓽茇相關的方劑


蓽茇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霍亂原發性高血壓鼻竇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鼻咽腫瘤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牙齒痛上吐下瀉噁心反胃面部疼痛心絞痛偏頭痛頭痛失眠傷寒腹痛腹水疼痛副傷寒白喉遺精脫肛痢疾ch

蓽茇含有的化學成分


胡椒鹼(Piperin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四氫胡椒酸(Tetrahydropiperic acid), 哌啶(Piperidine), 揮發油(Volatile oil), 芝麻素(Sesamin), 蓽茇壬二烯哌啶(Pipernonaline), 蓽茇十一碳三烯哌啶(Piperundecalidine), 蓽茇明寧鹼(Piperlonguminine), 二氫蓽茇明寧鹼(Dihydropiperlonguminine), 胡椒酰胺(Pipercide), 幾內亞胡椒酰胺(Guineensine), 蓽茇壬三烯哌啶(Dehydropipernonaline), 蓽茇明鹼(Piplartine (Piperlongumine)), 長柄胡椒鹼(Sylvatine), 雙異桉脂素(Diaeudesm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