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金

一粒金

YI LI J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2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8%
膽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3%
腎經 3%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粒金方劑中包含蓽茇,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蓽茇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夠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在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時,蓽茇常被用於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一粒金方劑本身也是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而蓽茇的加入則有助於加強此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一粒金」方劑中加入「藁本」,是基於其祛風止痛的功效。

藁本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其對於風寒襲表、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在「一粒金」方劑中,藁本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驅散風寒、止痛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一粒金」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延胡索性味苦辛,入肝、心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解除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對於「一粒金」所治療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延胡索能有效發揮其藥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延胡索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川芎、乳香、沒藥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延胡索的加入,可使藥效更顯著,並促進傷口癒合。

「一粒金」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常配合其他藥材,治療因風寒入侵而導致的鼻塞、頭痛、齒痛等症狀。
  2. 解毒消腫: 白芷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因外傷、感染引起的腫痛。在「一粒金」中,它可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減輕病竈的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一粒金」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適用於頭風、頭痛、齒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引藥上行,開竅醒神: 川芎具有升散之性,能引藥上行,開竅醒神,適用於頭部疾病,如頭痛、眩暈、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川芎在「一粒金」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頭部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一粒金方劑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青黛,可以針對患者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2. 促進傷口癒合: 青黛還具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其可以消炎止痛,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對於一些熱毒瘡瘍、外傷感染等病症,青黛的加入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一粒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一粒金」主療 偏頭風(即偏頭痛)、耳鳴、耳聾耳中生瘡。其用法特殊,以丸劑溶於流水後搐鼻(滴入鼻腔),並配合銅錢咬定以引涎外出,推測其機理為:

  1. 通竅止痛:針對偏頭痛,藉鼻腔給藥直通頭面諸竅,開泄風邪鬱火。
  2. 清瀉肝膽鬱熱:耳鳴、耳聾、耳瘡多與肝膽濕熱或風火上擾有關,方中青黛、豬膽汁苦寒清熱,兼引藥上行。
  3. 引涎外出:咬銅錢刺激唾液分泌,助邪從口涎排出,屬古代「上病下取」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分析

    • 蓽茇(以豬膽汁製)
      • 蓽茇辛熱,傳統用於散寒止痛。此處以豬膽汁(苦寒)炮製,一則制其溫燥之性,二則引藥入肝膽經,清熱通竅。
      • 懸陰乾燥後,取其輕清上浮之性,配合搐鼻法直達頭面。
    • 青黛
      • 鹹寒入肝,清瀉肝火,解熱毒,針對耳瘡、耳鳴屬熱者,為方中清熱主力。
  2. 輔藥配伍

    • 藁本、白芷、川芎
      • 三者皆辛溫升散,善治頭面風邪。藁本專入巔頂,白芷通鼻竅,川芎活血行氣,共奏祛風止痛之效。
      • 與寒藥配伍,形成「寒熱並用」格局,適用於寒熱錯雜或風火相搏之證。
    • 玄胡索
      • 活血行氣止痛,助川芎疏通頭面氣血瘀滯,緩解痛症。
  3. 組方特點

    • 升降並行
      • 辛溫藥(藁本、白芷)升散風邪,苦寒藥(青黛、膽汁)降瀉火熱,調節頭面氣機失衡。
    • 內外兼治
      • 內服丸劑通過黏膜吸收(鼻、口),直接作用於局部,避開腸胃代謝,提高頭耳病變靶向性。
    • 「以涎祛邪」
      • 咬銅錢刺激涎液分泌,可能藉此排除痰濕或熱毒,符合古代「吐法」思維。

三、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結合 疏風、清熱、活血、通竅 四法,尤其適合:

  • 肝膽鬱熱上攻所致偏頭痛(脹痛伴煩躁)、突發性耳鳴耳聾(實證)。
  • 風熱挾瘀之頭面疾患,如鼻塞目脹、耳周腫痛。
  • 方中搐鼻法與咬錢引涎,體現古代「外治內效」的用藥智慧,透過局部刺激調動氣血運行。

總結:「一粒金」以寒熱並用、內外合治為特色,通過獨特給藥途徑,集中藥力於頭耳,堪稱古代針對頭面風火痰瘀的速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蓽茇不以多少(研細,用豬膽汁拌勻,再入膽內,懸陰乾),藁本1兩,玄胡索1兩,白芷1兩,川芎1兩,青黛2兩。
上為末,入制蓽茇末1兩半,用無根水為丸。
每用1丸,長流水化開搐鼻,以銅錢2-3文,口咬定出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一粒金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耳鳴耳聾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頭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一粒金,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蓽茇不以多少(研細,用獖豬膽汁拌勻,再入膽內,懸陰乾),藁本1兩,玄胡索1兩,白芷1兩,川芎1兩,青黛2兩。 主治:偏頭風。耳鳴、耳聾、或耳中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