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收陽溫粉中含有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陽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護陽氣的功效。收陽溫粉旨在收斂陽氣,溫補脾腎,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更好地固護陽氣,避免陽氣散失。
-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 白朮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收陽溫粉針對的病症多與寒濕、痰濁有關,白朮能燥濕化痰,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咳平喘、溫化寒痰的效果。
收陽溫粉中包含藁本,乃因其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
藁本入肝經、膀胱經,擅長疏散風寒,尤擅治頭風、頭痛。收陽溫粉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而藁本的解表散寒之功,有助於驅散體內風寒,緩解上述症狀。同時,藁本亦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因風寒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陽解表、止痛的效果。
收陽溫粉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溫經通絡: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肢體麻木、經絡不通等症狀,川芎能起到溫陽散寒、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
- 引藥入經,協同功效: 川芎味辛,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力更好地發揮。與其他溫陽散寒的藥材配伍使用,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收陽溫粉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升陽,溫散寒邪: 白芷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溫散寒邪,驅散體表風寒,提升陽氣,與方中其他溫陽散寒藥物相輔相成,共奏溫陽散寒之效。
2. 疏通鼻竅,改善鼻塞: 白芷具有通鼻竅、止流涕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與方中其他通竅止痛藥物配合,協同作用,達到通竅止痛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收陽溫粉」主治「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發狂」,此症屬中醫「汗脫陽浮」之危候。因過度發汗導致陽氣外泄、津液耗傷,陰陽失衡而出現汗漏不止;陽氣浮越於外,擾亂心神,故見狂躁不寧。方中生藥外撲配合內服「玉屏風散」,意在固表止汗、收斂浮陽,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固表,助脾胃運化以資汗源,並透過固攝之力止汗。
- 藁本:辛溫升散,祛風勝濕,能上行頭目、外達肌表,引陽氣內歸而止汗。
- 川芎:活血行氣,調和營衛,疏通氣機鬱滯,防風藥過燥而致血瘀。
- 香白芷:辛香走竄,散風燥濕,兼能芳香辟穢,助外藥透達肌腠。
- 細米粉:質地細膩,吸附汗液,協同藥末外撲以物理性斂汗。
外用與內服協同原理
- 外治(收陽溫粉):藥末外撲肌表,透過白朮固攝、藁本引陽、白芷開泄腠理,形成「收中有散」之勢,使浮陽內斂;米粉吸附汗液,直接止汗。
- 內治(玉屏風散):黃芪補氣固表,白朮健脾,防風祛風,三者共奏益衛固表之效,從內修復衛氣功能,根源解決汗漏。
治療思路
- 針對陽浮:以藁本、川芎調節氣機升降,導浮陽下歸。
- 針對汗脫:白朮與米粉內外固攝,急則治標;玉屏風散補氣實表,緩則治本。
- 狂躁安神:陽氣內斂後心神得安,非直接鎮驚,而是透過調和陰陽間接奏效。
此方體現中醫「內外合治」「標本兼顧」之法,外藥側重物理吸附與氣機調節,內藥強化本虛,共奏收陽止汗、安定神魂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朮、藁本、川芎、香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藥末1兩加細米粉1兩5錢,和勻,用夾生絹袋盛,周身撲之。另以玉屏風散,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止汗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便秘、尿赤等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收陽溫粉,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白朮、藁本、川芎、香白芷各等分。 主治: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發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