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芷芎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可抑制細菌生長,促進鼻腔分泌物排出,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配伍增效,協調功效:白芷與其他藥材如川芎、柴胡等搭配,可增強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並可緩解藥物的燥性,防止損傷津液。例如,白芷與川芎配伍,可以更好地疏散風邪,解除頭痛鼻塞;與柴胡配伍,可增強疏風解表之力,並可緩解胸脅脹痛。
芷芎散中包含川芎,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可疏散肝鬱,緩解血瘀,促進氣血流通。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頭痛、頭暈、胸痛、腹痛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緩解。
此外,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提振陽氣,對於頭部疾病的治療有顯著效果。因此,芷芎散中加入川芎,有助於改善血瘀、緩解疼痛,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芷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頭風為古代中醫常見病症,多表現為反覆發作之頭痛,或兼眩暈、鼻塞等症。此方以「散風止痛」為核心,尤其針對風邪上擾清竅所致之頭部脹痛、偏頭痛。白芷與川芎皆性辛溫,善上行頭面,協同祛風通絡,符合「風者善行而數變」的病機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芷:
- 歸肺、胃經,氣味芳香濃烈,擅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其辛散之力可開泄腠理,驅散頭面風邪,兼能燥濕,對風寒或風濕頭痛尤宜。
- 《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邪」,後世亦多用於鼻淵頭痛(如鼻竇炎引起的頭痛)。
川芎:
- 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 其性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既能疏通頭部氣血鬱滯,又能抑制風邪內動引發的頭痛。《本草綱目》載其為「頭痛要藥」,對偏頭痛或血瘀頭痛有效。
配伍特點與協同作用:
- 辛溫相須:二藥均具辛溫之性,增強祛風散寒之力,適合風寒或風邪挾濕之頭痛。
- 氣血並調:白芷偏走氣分,開散表邪;川芎偏走血分,活血行氣。二者合用,氣血同治,使「血行風自滅」。
- 茶清送服:茶性微寒,可稍制辛溫之燥,兼清頭目,避免藥性過於溫散。
延伸推論:
此方簡潔而專注頭面風邪,可能對以下機轉有效:
- 改善頭部微循環:川芎擴張血管,白芷抑制致痛物質,緩解血管痙攣性頭痛。
- 調節神經敏感性:辛溫藥所含揮發油(如川芎嗪、白芷素)可能作用於三叉神經,降低痛覺傳導。
潛在應用延伸(非原方主治):
若頭痛因寒濕或氣滯血瘀(如經期頭痛、緊張性頭痛),此方亦有發揮空間。然需辨證加減,如風熱者可加菊花,血虛者配當歸。
傳統服藥法
白芷、川芎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芷芎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 組成:白芷、川芎各等分。 主治:頭風。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