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茴香丸

三增茴香丸

SAN ZENG HU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五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胃經 14%
肺經 12%
腎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9%
心經 8%
膀胱經 8%
膽經 3%
三焦經 3%
小腸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增茴香丸中加入茴香,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健脾開胃,助消化:茴香具有一定的健脾開胃作用,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因此,三增茴香丸中加入茴香,不僅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還可以健脾開胃,助消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三增茴香丸方中加入川楝子,乃因其具有驅蟲止痛之效。川楝子苦寒,入肝、脾經,善於驅除肝膽之蟲,且能止痛。方中加入川楝子,旨在針對蟲積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起到驅除蟲積、消積止痛的作用。同時,川楝子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脅痛等症狀。因此,川楝子在三增茴香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地改善了因蟲積引起的腹痛等症狀。

三增茴香丸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三增茴香丸常用於治療燥熱咳嗽、咽喉幹痛等症,沙參的加入可緩解燥熱之邪,滋潤肺陰,利於止咳化痰。
  2. 配伍增效:沙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沙參與麥冬、生地等藥材同用,可增強滋陰潤肺之效;與川貝母、杏仁等藥材同用,可增強止咳化痰之效。

三增茴香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行氣止痛之效,能緩解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與茴香、丁香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
  2. 燥濕健脾:木香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針對脾胃濕困、食慾不振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脾胃消化吸收能力,促進食慾。

因此,木香的加入,有助於三增茴香丸整體功效的發揮,達到治療脾胃不和、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效果。

三增茴香丸中加入蓽茇,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蓽茇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冷痛等症狀,蓽茇能起到溫腎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2. 協同其他藥物:蓽茇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茴香、肉桂等,共同發揮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增強療效。同時,蓽茇還能起到引藥入腎,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

三增茴香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檳榔味苦性溫,具有消食導滯、驅蟲殺蟲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山楂、麥芽等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
  2. 行氣止痛:檳榔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夠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胃腸脹氣、疼痛等不適。尤其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效果顯著。

因此,三增茴香丸中加入檳榔,不僅有助於消食導滯,更能行氣止痛,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三增茴香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茴香性溫,辛散易耗氣,而茯苓能健脾益氣,以防茴香過於辛散耗氣。
  2. 利水滲濕:三增茴香丸主治濕阻中焦、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胃功能,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茯苓的加入,不僅能與茴香相輔相成,更能加強方劑健脾利濕、消食導滯的功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三增茴香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基於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能溫暖脾腎陽氣,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補火助陽: 附子能補益腎陽,改善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症狀。

三增茴香丸中以附子溫陽散寒,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溫陽化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增茴香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腎與膀胱虛寒,邪氣凝滯所致之寒疝重症。其主證包括:

  1. 疼痛腫脹:臍腹抽痛、陰囊偏大腫硬(陰核偏大)、重墜妨步,甚則冷硬如石。
  2. 濕瘡怪疸:膚囊瘙癢流黃水,久潰成瘡或生異肉,反覆不癒。
  3. 氣機閉塞:腎經寒凝導致陰陽不通,外腎漸次醜大,屬沉寒痼冷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第一料:溫散寒凝,行氣止痛

  • 茴香(舶茴香):辛溫入腎,散寒止痛,佐海鹽炒引藥入下焦。
  • 川楝子:苦寒反佐,防溫燥太過,兼疏肝氣,炮製減其寒性。
  • 沙參:甘潤養陰,制諸藥辛燥;或疑爲「人參」之誤,補氣助陽。
  • 木香:行氣通滯,解寒凝氣結。
    此層重在溫通基礎,小病輕證可單用。

第二料:增辛開破結之力

  • 蓽茇:大辛大熱,強化溫中散寒。
  • 檳榔:破氣下行,開滯消腫。
    寒疝久者加此二藥,針對氣滯脹滿加劇者。

第三料:溫陽固本,滲濕退腫

  • 白茯苓:利水滲濕,導黃水外出,兼健脾防溫藥傷中。
  • 黑附子:大熱回陽,逐深伏寒邪,助腎陽化氣行水。
    此層針對陰囊濕潰、冷硬如石,從本質溫腎化氣,根除寒濕。

全方思路

  1. 由標及本:首料治標(散寒行氣),次料破結(加強通滯),末料固本(溫陽利濕)。
  2. 動靜結合:茴香、附子溫動陽氣,茯苓淡滲靜導濕邪,川楝子調節寒熱。
  3. 三增遞進:病情未癒則逐步加藥,層層深入,符合「漸退寒邪」之旨。

推理功效延伸

  • 暖養腎經:附子、茴香直入腎經,激發命門之火。
  • 補虛消疝:沙參(或人參)補氣,茯苓健脾,扶正以祛邪。
  • 導濕退瘡:茯苓利濕,檳榔下行,針對濕瘡黃水。

此方體現中醫「分期用藥」智慧,針對寒疝不同階段,層層推進,終達「陰陽通調」之效。

傳統服藥法


第一料:茴香(舶上者,用海鹽0.5兩同炒焦黃,和鹽稱)1兩,川楝子(炮,去核)1兩,沙參(洗,銼)1兩,木香(洗)1兩,第二料:加蓽茇1兩,檳榔0.5兩,第三料:又加白茯苓4兩(緊小實者,去黑皮),黑附子0.5兩(炮,去皮臍秤。或加作1兩)。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疝,暖養腎經。
第一料:為細末,以水煮米粉稠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溫酒或鹽湯送下,空心食前,每日3次。小病此1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2料。 第二料:入前件藥,共6味,重5兩半,細末,依前
"三層茴香丸(《準繩·類方》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月經稀少閉經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三增茴香丸, 出處:《百一》卷十五。 組成:第一料:茴香(舶上者,用海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稱)1兩,川楝子(炮,去核)1兩,沙參(洗,銼)1兩,木香(洗)1兩,第二料:加蓽茇1兩,檳榔半兩,第三料:又加白茯苓4兩(緊小實者,去黑皮),黑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秤。或加作1兩)。 主治: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疝,暖養腎經。主治:腎與膀胱俱虛,爲邪氣搏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撮痛,陰核偏大,膚囊壅腫,重墜滋長,有妨行步,瘙癢不止,時行黃水,浸成瘡瘍;或長怪肉,屢治不痊,致令腎經閉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漸醜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