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香定痛散

二香定痛散

ER XIANG DING T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膀胱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小腸經 6%
腎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6%
肺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香定痛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二香定痛散以止痛為主要功效,木香的行氣止痛作用可緩解疼痛,尤其是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二、 疏肝理氣:木香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而肝氣鬱結易導致疼痛。二香定痛散中加入木香,可有助於疏肝理氣,從而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木香在二香定痛散中起到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二香定痛散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散寒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脾胃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夠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行氣止痛: 茴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二香定痛散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行氣活血功效的藥物,如香附、川芎等,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作用。

總體而言,茴香在二香定痛散中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客於脾胃或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二香定痛散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脘腹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二香定痛散以止痛為主要功效,川楝子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止痛效果。
  2. 消積化滯: 川楝子亦有消積化滯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二香定痛散中可能存在因食積導致的腹痛,川楝子的加入可以幫助消食化積,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香定痛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疝病」,特指寒氣凝滯、肝經氣機不暢所致之疝痛。古代醫家所謂「疝」,多涵蓋少腹墜痛、睪丸腫脹或陰囊冷痛等症,其病機常與寒邪客於厥陰肝經、氣血運行受阻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廣木香

    • 性味辛溫,歸脾、大腸、三焦經,重在行氣止痛。其芳香走竄,能通調三焦滯氣,尤善緩解少腹氣機壅塞之痛,為「氣滯疝痛」要藥。
  2. 小茴香

    • 辛溫入肝、腎、脾經,為溫散下焦寒濕之關鍵。其性辛香溫通,既能暖肝散寒,又能疏解少腹冷痛,針對寒疝陰囊冷縮、牽引作痛有殊效。
  3. 川楝子肉

    • 苦寒性降,歸肝經,傳統用於疏肝洩熱、行氣止痛。雖性偏寒,但與二香配伍,既制約溫藥之燥性,又能導肝經鬱熱下行,符合「疝病久鬱化熱」之複雜病機。

配伍思維
本方以「辛溫行氣為主,寒熱並調為輔」,體現以下治則:

  • 溫通肝絡:木香、小茴香相須為用,辛溫合力驅散肝經寒凝,開通氣血瘀阻。
  • 調和寒熱:川楝子節制二香過燥之性,防止化火傷陰,適合寒疝兼見鬱熱(如痛處灼熱感)者。
  • 酒引藥勢:以熱酒送服,借酒性升散,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溫通止痛之效。

推衍應用
從藥性推論,此方不僅限於疝痛,凡屬「寒凝氣滯」之少腹脹痛、婦人經期冷痛,或氣機不暢引發之脘腹疼痛,皆可斟酌化裁。其組方簡潔,契合「氣行則痛止,寒散則絡通」之經典理論。

傳統服藥法


廣木香、小茴香、川楝子肉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熱酒調下。連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二香定痛散, 出處:《便覽》卷三。 組成:廣木香、小茴香、川楝子肉各等分。 主治:疝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