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鹽下氣丸
QING YAN XIA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五十四引《仁存方》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熱 (3.8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胃經 17%
腎經 11%
膀胱經 11%
肝經 11%
心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5%
脾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鹽下氣丸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胸悶、氣喘、腹痛等症狀。
二、 助藥力: 茴香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茴香與青鹽相配,能更好地散寒止痛,並促進藥力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青鹽下氣丸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方中以青鹽為引,引藥下行,可助木香疏肝理氣,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
- 降逆止嘔: 木香氣味芳香,可降逆止嘔。對於因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木香能起到安胃止嘔的作用,配合青鹽下氣,可有效緩解嘔吐不止。
綜上所述,木香的加入,可協同青鹽發揮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使方劑功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青鹽下氣丸中加入蓽澄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肺化痰,降氣平喘:蓽澄茄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溫肺化痰、降氣平喘的功效。其揮發油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促進痰液排出,並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氣喘。
- 消積化滯,行氣止痛:蓽澄茄亦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氣滯痰阻導致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
青鹽下氣丸以蓽澄茄為君藥,搭配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氣道疾病,達到溫肺化痰、降氣平喘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鹽下氣丸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首載於《御藥院方》,主治「腎氣虛,氣上衝,耳鳴耳聾」。其病機關鍵在於腎陽不足,虛陽浮越,導致下元不固、濁陰上擾。耳為腎之竅,腎氣虛則耳竅失養,虛氣上衝則鳴聾;青鹽性沉,能引火歸元,合溫腎行氣之品,共奏鎮納浮陽、調氣通竅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茴香(炒):辛溫入腎,善散下焦寒滯,炒用增強溫裡之性,助腎氣化,降濁陰上逆。
- 木香:辛行苦泄,通行三焦滯氣,與茴香協同調暢氣機,使氣降而不上衝。
- 蓽澄茄:溫腎散寒,具下行之性,《本草備要》載其能「暖腎命、降逆氣」,針對腎虛氣逆尤宜。
- 青鹽(外裹):咸寒入腎,質重沉降,既引諸藥入下焦,又潛鎮虛陽,兼清虛火。
- 糯米糊為丸:甘緩補中,助藥力綿長釋放,且兼護胃氣。
全方配伍思維
以「溫腎降逆」為核心:
- 茴香、蓽澄茄溫補腎陽,固其本;
- 木香理氣導滯,青鹽鎮攝浮陽,治其標。
- 妙在「鹽湯送服」,咸味助藥性直達腎經,強化降氣之效。此方體現「標本兼顧、納氣歸腎」之法,契合腎氣虛衝逆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茴香(炒)、木香、蓽澄茄各等分。
上為末,外以青鹽為末,加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40丸,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鹽下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四引《仁存方》。 組成:茴香(炒)、木香、蓽澄茄各等分。 主治:腎氣虛,氣上衝,耳鳴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