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墜散

火墜散

HUO ZH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腎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6%
肺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6%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火墜散方中加入益智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溫腎助陽之效。 火墜散主治心腎不交、心火下炎所致的虛煩不寐、心悸怔忡、盜汗遺精等症,益智仁可補益脾腎,溫陽化氣,有助於改善心腎不交,從根本上改善症狀。
  2. 益智仁具有安神定志之功效。 火墜散中其他藥物如龍眼肉、酸棗仁等,也具有安神作用,益智仁的加入,可以增強安神定志的效果,使治療效果更佳。

火墜散中加入茴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火墜散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茴香可以溫中散寒,緩解疼痛。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火墜散中其他藥物如吳茱萸、乾薑等,性溫燥烈,而茴香性溫和,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

火墜散方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火墜散主治心火下移,灼傷脾胃,症見心煩、口渴、脘腹灼痛、大便乾結等。木香可行氣散結,舒緩脾胃之氣滯,緩解灼痛,改善便祕。
  2. 疏肝理氣: 火墜散中多為清熱瀉火之藥,容易傷及肝氣。而木香能疏肝理氣,調和肝脾,避免藥性過於偏寒,保護脾胃之陽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墜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火墜散主治「疝氣」,古代所指疝氣範圍較廣,包括腹股溝疝、陰囊腫痛或小腹墜脹疼痛等症狀,多因寒濕凝滯、氣機不暢所致。此方以溫散寒邪、理氣止痛為主要方向,利用藥物溫通之性,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疼痛。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益智仁(連皮炒,取仁)

    •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腎經。
    • 功效:溫脾止瀉、暖腎固精,兼能理氣。炒後增強溫散之力,適用於寒疝氣滯引起的腹痛。
    • 邏輯作用:針對下焦寒濕,溫腎散寒,助陽氣升發以緩解墜脹。
  2. 茴香(淘去沙,炒)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為治疝要藥,尤善行下焦氣滯。
    • 邏輯作用:直接作用於厥陰肝經,疏解寒凝氣滯,緩解疝痛。
  3. 南木香(生用)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經。
    • 功效:行氣止痛、溫中調滯,生用氣味辛烈,走竄力強。
    • 邏輯作用:通調三焦氣機,助茴香、益智仁散寒行滯,增強止痛效果。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通為主:三藥皆屬溫性,協同散寒,適合寒性疝氣。
  • 理氣為輔:木香、茴香行氣解滯,益智仁兼顧溫脾腎,氣行則疼痛自緩。
  • 酒引藥力:以溫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溫通效果,故方註強調「以熱到疼處為驗」。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雖原方主治疝氣,但根據組成,亦可推論適用於:

  • 寒凝氣滯之小腹冷痛、睪丸墜脹。
  • 脾胃虛寒兼氣滯的輕症腹痛。

此方簡潔,藥專力宏,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滯者通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益智(連皮炒,取仁)、茴香(淘去沙,炒)、南木香(生用)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溫酒調下,遇病發時服。以熱到疼處為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火墜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益智(連皮炒,取仁)、茴香(淘去沙,炒)、南木香(生用)各等分。 主治: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