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蓽茇茄丸
BI BA QI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聖惠》卷七,名見《普濟方》卷三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7.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蓽茇茄丸]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蓽茇茄丸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蓽澄茄為蓽茇茄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標息息相關。蓽澄茄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之功效。在蓽茇茄丸中,蓽澄茄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溫中散寒:蓽澄茄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止痛:蓽澄茄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綜上所述,蓽澄茄在蓽茇茄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標相輔相成。
蓽茇茄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方中蓽茇、茄等藥材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之效,木香的加入可協同增強其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理氣健脾: 木香還能健脾消食,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配合蓽茇茄丸中的其他藥材,可有效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積消散,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蓽茇茄丸主治「腎臟冷氣,卒攻臍腹疼痛,不可忍」,此症屬中醫「寒疝」或「冷氣腹痛」範疇,特點為:
- 病因病機:腎陽不足,寒邪內侵,陰寒凝滯於下焦,導致氣血驟然不通,引發臍腹劇痛。
- 症狀特徵:疼痛突發、拒按、得溫稍緩,常伴四肢厥冷、面色青白等寒象。
- 治療方向:需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急挫陰寒之勢以緩解急性症狀。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銅綠(3分,研)
- 性味:酸澀,平;有小毒。
- 歸經:入肝、膽經。
- 傳統功效:外用解毒蝕瘡,內服少量可化痰鎮驚、止瀉(古人用於急症止痛或蟲積)。
- 本方作用:
- 酸收之性可緩急止痛,抑制寒邪攻衝之氣勢。
- 其毒性與收澀之效可能用於「以毒攻毒」,破除寒凝痼結。
蓽澄茄(半兩)
- 性味:辛溫,氣香烈。
- 歸經:入脾、胃、腎經。
- 傳統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尤擅治寒疝腹痛。
- 本方作用:
- 為君藥,直入下焦溫散腎中冷氣,辛香走竄之力能通絡開閉。
木香(3分)
- 性味:辛苦溫。
- 歸經:入脾、大腸、三焦經。
- 傳統功效:行氣調中,「治一切氣痛」(《本草綱目》)。
- 本方作用:
- 助蓽澄茄疏通氣機,破滯止痛,防止寒凝氣滯加重。
(二)配伍邏輯與方義
溫通為主,佐以酸收:
- 蓽澄茄+木香:辛溫相須,溫腎行氣,開鬱散寒。
- 銅綠反佐:酸收制約辛散太過,避免氣血耗散,同時協同止痛。
劑型與服法強化藥效:
- 醋煮麵糊和丸:醋酸收斂,助銅綠止痛;麵糊護胃,緩和毒性。
- 熱酒送服:酒性溫通,引藥直達下焦,增強散寒之力。
(三)治療原理推衍
- 急症止痛機理:
- 寒邪卒攻時,氣血驟閉,疼痛劇烈。本方以辛溫開破為主,迅速疏通腎經寒凝;銅綠酸收應急,穩定氣機。
- 標本兼顧思路:
- 治標:銅綠「酸收」緩急,木香「行氣」破滯,直接緩解疼痛。
- 治本:蓽澄茄溫腎散寒,從根本驅逐冷氣。
三、總結
蓽茇茄丸為古代對治腎寒急痛之驗方,其組方體現「溫散結合收斂」的相反相成之法,尤其銅綠的運用顯示古人對毒性藥物控制疼痛的獨到經驗。全方重在速效止痛,適用於寒邪突發、正氣未虛之實寒證,而後續需調補腎陽以固本。
傳統服藥法
銅綠3分(研了), 蓽澄茄半兩, 木香3分。
上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發散作用,感冒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蓽茇茄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銅綠3分(研了),蓽澄茄半兩,木香3分。 主治:腎臟冷氣,卒攻臍腹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