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散

JIN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二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脾經 18%
肝經 13%
腎經 12%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鈴散中包含苦楝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苦楝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金鈴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而苦楝子的加入,可以清熱解毒,消散腫毒,並殺滅寄生蟲,達到止癢的效果。
  2. 疏散風熱,利濕止癢:金鈴散中的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苦楝子則能利濕止癢,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癢的效果。

因此,金鈴散中加入苦楝子,可以增強方劑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使之更能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

金鈴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胃止嘔: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胃散寒、理氣止嘔的功效。金鈴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砂仁的溫胃止嘔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對胃部的侵襲,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行氣消積:砂仁還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可以促進脾胃氣機的運行,幫助消化食物,消除積滯,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提升療效。

因此,金鈴散中加入砂仁,可以起到溫胃止嘔、行氣消積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金鈴散中加入蓽澄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蓽澄茄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氣滯脹滿等症狀。金鈴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蓽澄茄的溫中散寒作用正好可以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行氣止痛、消腫止痛:蓽澄茄能行氣止痛、消腫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金鈴散中加入蓽澄茄,可以加強行氣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金鈴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木香性溫,味苦,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功效。金鈴散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悶、食少納呆等症。木香加入其中,可疏解肝氣鬱結,調理脾胃功能,使氣機運行順暢,從而緩解症狀。
  2. 行氣止痛: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金鈴散中加入木香,可增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緩解胸脅脹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金鈴散中加入木香,是基於其疏肝理氣、健脾和胃、行氣止痛等功效,以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悶、食少納呆等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金鈴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鈴散,又名金鈴子散,為中醫傳統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疝氣心痛等症。以下根據古文內容,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一、疝氣

1. 膀胱疝氣、小腸疝氣、外腎腫痛、陰囊偏大:

*   **《仁齋直指方論》**、**《世醫得效方》**、**《幼科指南》**、**《活幼心書》**等書均記載金鈴散用於治療膀胱疝氣、小腸疝氣、外腎腫痛等症狀。這些症狀皆與氣機不暢、寒凝氣滯有關,或外腎釣上,陰囊偏大,或陰囊腫痛,甚至上縮。
*   **《活幼心書》**中進一步闡述“巢元方論曰:諸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囊腫痛而引縮,經中雖分四證,曰腸㿗、氣㿗、水㿗、卵㿗。”,點明了疝氣病機在於厥陰、少陰經受邪,寒氣凝滯。
*   **《幼科折衷》**也指出“陰囊腫痛而引縮者,蓋諸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而成。”
*   **治療原理:**金鈴散中的苦楝子(金鈴子)具有行氣止痛、疏肝泄熱的功效,可疏通厥陰、少陰經氣,緩解疝氣疼痛;砂仁、蓇澄茄、木香等藥則能行氣導滯、溫中散寒,改善氣機阻滯、寒氣凝結的病理狀態。

2. 胎疝:

*   **《幼科指南》**記載:“胎疝者,多因孕婦啼哭過傷,氣結不散,蘊於胞中,令兒生下胞硬,疼痛無時。輕者用十味蒼柏散治之,重者用金鈴散或川楝丸最宜。”
*   **治療原理:**胎疝與孕婦情緒、氣機不暢有關,金鈴散通過行氣解鬱、疏肝理氣的作用,可改善胎兒的氣機,緩解疝氣症狀。

二、心痛

1. 熱厥心痛:

*   **《本草綱目》**記載“熱厥心痛或發或止,身熱足寒,久不愈者:先灸太谿、崑崙,引熱下行。內服金鈴散:用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潔古《活法機要》)”。
*   **《濟世神驗良方》**也指出“金鈴散(久痛)治熱厥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每服三錢,酒調下。”
*   **治療原理:**熱厥心痛多因肝鬱化火、氣滯血瘀所致。金鈴子清肝泄熱、行氣止痛,玄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兩者合用可有效緩解熱厥心痛。

2. 小兒心痛:

*   **《証治準繩‧幼科》**記載“〔茅先生〕治小兒心痛。金鈴散”。
*   **《幼幼新書》**引用“茅先生治小兒心痛。金鈴散”,並進一步闡述“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類:在心頭痛者,為抱心氣;在左脅下痛者,為痃氣: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在臍下痛者,為吊氣。在心頭痛者,下金鈴散夾勻氣散與服”。
*   **治療原理:**小兒心痛多與氣機不暢、氣滯血瘀有關,金鈴散通過行氣活血、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小兒心痛的症狀。

三、 其他

1. 冷氣、氣痛:

*   **《雞峰普濟方》**記載“治一切冷氣、小腸元臟、膀胱氣痛、脾元積冷及婦人血刺、冷氣攻疰、心腹疼痛、嘔逆、脹滿、臍腹絞痛、煩悶、喘急”及“金鈴散治一切冷氣小脹元臟膀胱氣痛脾元積冷及婦人血刺氣攻疰心腹疼痛嘔逆脹滿臍腹絞痛煩悶喘急皆治之”。
*   **治療原理:**金鈴散中的苦楝子、砂仁、蓇澄茄、木香等藥皆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冷氣、氣滯所致的各種疼痛症狀。

總結

金鈴散以苦楝子(金鈴子)為君藥,取其行氣止痛、疏肝泄熱之功;臣以砂仁、蓇澄茄、木香等行氣導滯、溫中散寒之品,佐以活血化瘀之藥,使氣機通暢,寒凝得散,瘀血得化,從而達到治療疝氣、心痛等症的目的。其主要針對氣機不暢、寒凝氣滯、肝鬱化火等病機,通過行氣止痛、疏肝泄熱、溫中散寒、活血化瘀等途徑發揮治療作用。不同古籍記載的配伍略有差異,但核心功效基本一致。

傳統服藥法


青橘(去白)、蓬莪朮(炮)、陳皮(去白)、茴香、荊三稜、甘草(炙)、川楝子(去皮核,用肉)各等分。
下涎寬氣。
上為末。
每服半錢,水1小盞,煎至半盞,入鹽少許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鈴散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可能會引起腹瀉、噁心、嘔吐等。因此,在服用金鈴散之前,患者應該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陰道炎胰臟炎腹股溝疝氣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嘔吐多痰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金鈴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金鈴子1兩(取肉微炒),馬藺花(炒黃)半兩,茴香(炒黃)半兩,莳蘿半兩。 主治:小兒陰核偏腫,疼痛往來。

金鈴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 組成:金鈴子(炮,去皮棱)1兩,蓬莪朮(炮)1兩,茴香半兩,木香(炮)半兩,荊三棱(炮)半兩。 主治:小兒心痛。

金鈴散,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金鈴子1兩(煨,去核),縮砂仁7錢半(去殼),蓽澄茄5錢,木香5錢。 主治:疝痛作痛時,先曲腰啼哭,眼中無淚,腳冷唇乾,額上多汗;或外腎釣上,陰囊偏大。

金鈴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金鈴40個,茴香、京三棱、荗、枳殼、橘皮、百部1分,木香半分。 主治:一切冷氣,小腸元臟膀胱氣痛,脾元積冷;及婦人血制氣攻疰,心腹疼痛,嘔逆脹滿,臍腹絞痛,煩悶喘急。

金鈴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惠眼觀證》。 組成:青橘(去白)、蓬莪朮(炮)、陳皮(去白)、茴香、荊三棱、甘草(炙)、川楝子(去皮核,用肉)各等分。 主治:下涎寬氣。主治:小兒驚疝及五般疝氣,陰腫。

金鈴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金鈴子肉6錢,三棱(炮,銼)2錢半,莪朮(醋炙,銼)2錢半,青皮(去白)2錢半,陳皮(去白)2錢半,赤茯苓(去皮)半兩,茴香半兩,南木香2錢,甘草4錢(炙),檳榔3錢,枳殼(水浸潤,去殼,銼片,麥麸炒微黃)3錢,鉤藤(和鉤)3錢。 主治:疝氣腹痛,投諸藥後癒而復作者。小兒陰囊腫痛而引縮入腹,腰曲腹痛,冷汗自出,名曰內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