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香散
SHUANG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9)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胃經 26%
大腸經 9%
脾經 9%
肺經 9%
膽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雙香散中包含苦楝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驅蟲止癢: 苦楝子性苦寒,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雙香散本身用於治療皮膚病,苦楝子可以針對因蟲咬、濕疹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起到驅蟲止癢的效果。
- 清熱解毒: 苦楝子除了驅蟲,也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雙香散中可能還有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苦楝子可以增強藥效,共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雙香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其芳香之氣可上行通暢氣機,對於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溫中散寒: 木香性溫,能溫中散寒,對於寒邪入侵所致的脘腹冷痛、腹瀉等症狀,可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的作用。
因此,木香在雙香散中起到了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腸胃不適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雙香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雙香散主治「腳氣」,此處「腳氣」屬中醫病名,非現代所指的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病),而為「腳氣衝心」或「濕腳氣」範疇。此類病症多因風濕、濕熱或寒濕下注,導致下肢腫脹、麻木、疼痛,甚則氣逆上衝。傳統以行氣化濕、通絡止痛為治法。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邏輯
1. 香蘇飲(半兩)
- 組成推測:香蘇飲原方多為香附、紫蘇葉、陳皮、甘草等,功能疏風散寒、理氣和中。
- 作用:
- 紫蘇葉辛溫解表,宣散風濕之邪;香附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 適用於腳氣因外感風濕或氣滯經絡者,可解表化濕、調暢氣機。
2. 金鈴子(3個)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肝經,能疏肝行氣、清熱止痛。
- 配伍意義:
- 腳氣若夾濕熱鬱結,金鈴子可清熱瀉火、解鬱止痛,尤適下肢紅腫熱痛者。
- 與木香、香附同用,寒溫並調,既防溫燥助熱,又增行氣之效。
3. 木香(半錢)
- 性味功效:辛溫,行氣止痛、溫中和胃。
- 配伍意義:
- 善走竄,能通經絡滯氣,治腳氣因氣滯濕阻之腫痛。
- 與香蘇飲協同,強化理氣化濕之功;輔金鈴子,調其寒性,專攻氣機壅塞。
4. 生薑、大棗(引藥)
- 生薑辛散溫通,助藥力達表;大棗健脾和胃,防行氣藥耗傷正氣。
三、整體治療原理
- 行氣為主,化濕為輔:
- 方中以木香、香附為核心,疏通三焦氣機,氣行則濕化,緩解下肢脹滿。
- 寒溫並用:
- 金鈴子清熱,配木香、香蘇飲溫散,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腳氣。
- 標本兼治:
- 治標以止痛消腫(金鈴子、木香);治本調脾胃(大棗)、散外邪(紫蘇、生薑),防濕邪復聚。
四、適用證型推測
- 氣滯濕阻型腳氣:下肢腫痛、按之不陷、胸悶腹脹。
- 輕度風濕鬱表:伴惡寒、苔白膩,可借香蘇飲外散之力。
此方體現「通絡在行氣,治濕先調氣」的思路,契合中醫「氣行則濕化」的理論基礎。
傳統服藥法
香蘇飲半兩,金鈴子3個,木香半錢。
上作1服。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1個,同煎至7分,空心進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雙香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香蘇飲半兩,金鈴子3個,木香半錢。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