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楝子湯
KU LIAN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赤水玄珠》卷二十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胃經 50%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楝子湯中包含苦楝子,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1. 清熱解毒:苦楝子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疔瘡、腫毒、濕疹、疥癬等,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驅蟲殺蟲:苦楝子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絛蟲等寄生蟲病。
因此,苦楝子在苦楝子湯中起着清熱解毒、驅蟲殺蟲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楝子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苦楝子湯在傳統中醫應用中,主要用於治療「痘瘡不出,或出亦稀少」之症。痘瘡(如天花、水痘等)在古代屬外感熱性疾病,若痘疹透發不暢,可能導致邪毒內陷,加重病情。此方透過煎湯外浴,促進痘疹外透,使邪毒從表而解,避免病勢深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苦楝子的藥性與作用
苦楝子性寒、味苦,歸肝、小腸、膀胱經,傳統內服多用於清熱燥濕、殺蟲止痛。其外用功效則與其性味相關:- 透毒外發:苦寒之性能清熱解毒,苦味具疏泄透散之性,可助邪毒外透。
- 活血通絡:古人認為痘瘡透發不暢與氣血鬱滯有關,苦楝子能疏通氣血,助痘疹透發。
- 殺蟲止癢:對痘瘡引起的皮膚瘙癢或繼發感染,苦楝子外用可緩解症狀。
煎湯外浴的機理
外浴法(藥浴)是中醫外治法之一,透過皮膚吸收藥性,並藉溫熱之氣促進腠理開泄:- 開泄腠理:溫熱藥液能擴張毛孔,助邪從表解,符合「汗法」原則。
- 引藥達表:苦楝子藥性直接作用於肌表,刺激局部氣血運行,促使痘疹透發。
適應症的病因病機推論
痘瘡不出多因風熱濕毒鬱於肌表,或氣血虧虛無力托毒外透。苦楝子湯外浴可針對:- 熱毒鬱表:以苦寒清熱,解表毒。
- 氣血不暢:以苦味疏泄,通絡透疹。
總結
苦楝子湯以單味苦楝子煎浴,通過外治法清熱透毒、疏通氣血,促進痘疹外發。其邏輯基於「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針對表鬱熱毒的病機,以藥浴形式實現解表透疹之效。
傳統服藥法
苦楝子不拘多少。
煎湯浴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楝子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七。 組成:苦楝子不拘多少。 主治:痘瘡不出,出亦稀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