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楝散
JIN L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楝散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殺蟲: 苦楝子味苦性寒,具有顯著的驅蟲殺蟲功效。其所含的苦楝素、川楝素等物質,能夠麻痹蟲體,使其失去活性,從而達到驅蟲目的。金楝散常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苦楝子的加入能夠增強其驅蟲效果。
- 清熱解毒: 苦楝子除了驅蟲之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夠抑制炎症反應,並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可用於治療一些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瘡瘍等。金楝散中加入苦楝子,能夠增強其清熱解毒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金楝散方中加入巴豆,乃取其峻下之效,用以攻邪逐積。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之功。對於積滯腹痛、症結難解者,以巴豆之猛烈攻邪之力,可將積滯之物迅速排出,達到通利氣血、消腫止痛之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不可過量。若患者體虛乏力、脾胃虛弱者,則不宜使用巴豆。
主治功效
金楝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金楝散主要用於治療膀胱氣,症狀為小腹腫痛,不得小便。現代中醫則將此病症歸類於疝氣範疇。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金楝散有兩種製法,一種是巴豆與苦楝子同用,另一種是單用苦楝子。
巴豆與苦楝子同用:
- 巴豆: 辛、熱,有大毒。其功效為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蝕瘡。在此方中,巴豆主要起破瘀通便的作用,迅速疏通壅滯,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 苦楝子: 苦、寒,有小毒。其功效為行氣止痛,殺蟲。在此方中,苦楝子主要起行氣止痛的作用,並能針對一些蟲積所致的疝氣。
巴豆與苦楝子同用,一熱一寒,一峻下一行氣,相互協調,以達到迅速通利氣機、緩解疼痛的目的。古文記載此方「奇特有效」,正是因為巴豆的峻下之力與苦楝子的行氣之功相互配合,能夠迅速起效。
單用苦楝子:
此法較為溫和,主要依靠苦楝子的行氣止痛之功來治療疝氣。其效果可能不如巴豆與苦楝子同用之法迅速,但勝在安全性較高。
古文提到「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這提示了疝氣的發病機理可能與寒熱錯雜有關。金楝散中巴豆性熱,苦楝子性寒,也暗合了這一病機。
此外,丹溪的論述也補充了疝氣的另一種治療思路,即虛證疝氣需用桂枝、山梔、川烏頭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藥,與金楝散的治療思路有所不同。
總結:
金楝散通過巴豆的峻下通便和苦楝子的行氣止痛,或單用苦楝子的行氣之力,來達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目的,從而治療膀胱氣(疝氣)所致的小腹腫痛、不得小便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基於中醫的氣機理論和寒熱辨證,並結合了藥物的藥性功效。
傳統服藥法
金鈴子一百個(湯溫浸過,去皮) 巴豆二百個(捶微破)
麩2升同於銅鍋內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並得其麩,巴豆不用,為末。
每服3錢,熱酒醋湯調下,不拘時候。
金蓮散(《普濟方》卷二五○)、川楝散(《普濟方》卷二五○)。本方改為丸劑,名「借性丸」(見《示兒仙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楝散,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四引《經驗方》。 組成:金鈴子100個(湯溫浸過,去皮),巴豆200個(捶微破)。 主治:丈夫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小腹腫痛,不得小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