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膏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止瀉: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止瀉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脘腹脹痛、食積不消、腹瀉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 驅風散寒,溫中和胃:木香亦具備驅風散寒、溫中和胃之效,可用於治療寒邪內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
因此,木香在木香膏中起到疏肝理氣、止痛止瀉、溫中和胃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木香膏主治功效分析
木香膏,顧名思義,是一味以木香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方劑。從多篇古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木香膏的主要功效和治療範疇,並進一步分析其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木香膏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理氣止痛,調和脾胃:
- 《衛生寶鑑》、《御藥院方》、《証治準繩‧類方》、《濟陽綱目》等多部典籍均指出木香膏可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這表明木香膏對於脾胃功能失調,濕邪困阻導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葉氏錄驗方》記載木香膏可「治久痢滑泄,大便頻並」,進一步說明其止瀉的功效。
- 《大醫馬氏小兒脈珍科》也提到「下痢無度,水煮木香膏神效」。
治療小兒鼻塞:
- 《聖濟總錄》、《幼幼新書》、《太平聖惠方》中均有「治小兒鼻塞不通,不能乳」的記載,顯示木香膏外用還可用於緩解小兒鼻塞症狀。
外傷及瘡瘍:
- 《雞峰普濟方》指出木香膏可用於「治撲傷,打傷」,並且可以「以少許塗手上,摩痛處,日三四」,說明其外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 同時,《雞峰普濟方》也提到該方可「治一切惡瘡」,但未明言是內服或外用。
治療原理分析
木香膏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主要成分木香的藥性及配伍來理解:
木香的藥性: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和胃,健脾消食的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辛散溫通,能行氣導滯,疏通氣機,故可治療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裡急後重等症。
- 溫中和胃: 木香性溫,能溫中散寒,和胃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 健脾消食: 木香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食導滯,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配伍的協同作用: 根據《御藥院方》、《証治準繩‧類方》、《濟陽綱目》等記載的木香膏配方,除了木香外,還常與以下藥材配伍:
- 丁香、當歸、藿香葉、白芍藥、青皮、陳皮、甘草、厚朴、枳實、乾薑、乳香、肉豆蔻、縮砂仁、御米殼(罌粟殼): 這些藥物多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健脾燥濕、收斂止瀉等功效,與木香配伍,可以增強其療效,更全面地調理脾胃功能,治療泄瀉、痢疾等症。
- 零陵香、細辛: 這兩種藥材常與木香配伍用於治療鼻塞,推測其具有芳香通竅的作用。
綜合分析:
- 針對脾胃受濕、臟腑滑泄等症,木香膏以木香為君藥,取其行氣止痛、溫中和胃之功;再配伍其他溫裡、理氣、燥濕、收澀之品,標本兼治,達到止痛、止瀉、止痢的效果。正如《醫學綱目》引述羅謙甫所言:「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黃,或便膿血,並宜服之。」
- 針對小兒鼻塞,木香與零陵香、細辛等芳香通竅之品合用,可疏通鼻竅,緩解鼻塞症狀。
- 針對撲傷、打傷,木香膏外用,利用木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疼痛和腫脹。
總結
木香膏是一味以木香為主的經典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為理氣止痛、調和脾胃、止瀉止痢,同時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鼻塞及外傷疼痛。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木香的行氣止痛、溫中和胃、健脾消食等功效,並結合其他配伍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從多部古代醫籍的記載來看,木香膏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好的療效,是一味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的中藥方劑。
傳統服藥法
硫黃半兩(細研),蝸牛殼半兩(自死乾枯,小者為上,淨去泥土),木香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研如膏),朱粉半兩。
上為末,入杏仁、朱粉、硫黃,都研令勻,以臘月面脂,調如稀膏。
每夜欲臥時,以淡漿水淨洗面,拭乾,以藥塗所患處;平時即以溫水洗之;濕癬,以米泔洗了塗藥。3-5上亦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木香不以多少。 主治:撲傷、打傷。
木香膏,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木香半兩,零陵香半兩,細辛3分。 主治:小兒鼻塞不通,吃乳不得。
木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五。 組成:木香1分(碎切),檳榔1分(捶,切),當歸(薄切)1分。 主治:一切打撲傷損,(疒真)腫疼痛,滯血不散,并遠年近月瘡腫,遍身熱瘡。
木香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 組成:硫黃半兩(細研),蝸牛殼半兩(自死乾枯,小者爲上,淨去泥土),木香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研如膏),朱粉半兩。 主治:積年酒渣,並面上風瘡。
木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五。 組成:木香8錢,川烏1兩,地骨皮6錢,羌活1兩,甘草半兩,白芷半兩,八角茴香半兩,天南星半兩,萆麻85粒(去殼油),官桂8錢,巴豆85粒(去殼油),細辛半兩,大黃半兩,荊芥半兩,黃連半兩,防風半兩,苦參半兩,生薑1兩,生蔥1兩(連根),半兩錢5-7文。 主治:諸般瘡癤癰疽,顛傷損及折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