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香散

枳香散

ZHI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7%
胃經 17%
大腸經 17%
膽經 6%
三焦經 6%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香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寬中,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理氣寬中、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胸悶、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2. 消食化積: 枳殼亦有消食化積之效,能助消化,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枳殼的這些作用與枳香散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枳香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可緩解胃脘脹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枳香散主要治療胸脅脹滿、脘腹疼痛、噯氣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的理氣止痛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協同作用: 木香與枳實、厚朴等藥物搭配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枳實、厚朴具有理氣消積、降逆止嘔的作用,與木香的理氣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胸脅脹滿、脘腹疼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瘟疫呃逆」,瘟疫泛指具傳染性的外感熱病,多由穢濁疫氣侵襲所致;呃逆(打嗝)則因胃氣上逆、膈肌痙攣而發。古代醫家認為,瘟疫過程中若邪熱壅滯或痰濕阻遏,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胃失和降,即可能引發頑固呃逆。枳香散以簡馭繁,針對氣滯型呃逆,透過調暢氣機以止呃,屬「通則不逆」之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枳殼(五錢)

    • 性味苦辛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專擅破氣消積、寬中除脹。
    • 重用五錢,取其力猛下行,能疏解中上二焦氣滯,尤擅開宣胸膈痞滿,降泄胃腸濁氣。瘟疫邪氣閉鬱時,枳殼可破滯通塞,使氣機得暢,呃逆自止。
  2. 臣藥:木香(一錢)

    • 性味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經,長於行氣止痛、溫中調逆。
    • 用量輕於枳殼,取其芳香醒脾、溫和疏導之性,既可助枳殼行氣之力,又能防枳殼寒涼傷胃。木香善理腸胃滯氣,協同枳殼形成「一降一運」之勢,強化調氣止呃功效。

配伍特點

  • 辛開苦降,升降相因:枳殼降氣為主,木香行氣為輔,二者一寒一溫,互制偏性,共奏通降氣機之效。
  • 輕劑速效:研末沖服,取「治上焦如羽」之意,使藥力速達膈胃,針對急症呃逆。瘟疫熱鬱氣逆時,此法能快速疏通壅滯,而非單純鎮降,符合「治病求本」原則。

延伸推理
此方雖簡,其組方思路可溯至「調氣治呃」之法,尤其適用於:

  1. 外感熱病中,邪熱鬱閉胸脘,氣機不暢所致之呃逆;
  2. 內傷氣滯或飲食積滯,引發胃氣上逆者。
    古代醫家可能考慮瘟疫患者正氣未虛,故未配伍補益藥,專注解鬱行氣,體現「急則治標」之策。若呃逆因虛寒或陰虧所致,則非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枳殼5錢,木香1錢。
上為末。
每服1錢,滾水調下,不應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香散, 出處:《松峰說疫》卷二。 組成:枳殼5錢,木香1錢。 主治:瘟疫呃逆。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