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令丸
HUI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回令丸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止痛消積: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回令丸主治肝氣鬱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川楝子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痛消積的效果。
- 配伍增效: 川楝子與回令丸中其他藥物如枳殼、厚朴等,共同作用於肝脾,協同疏肝理氣,消食化積,增強藥效。
回令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回令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而茴香的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助消化,增進食慾: 茴香還具有健脾開胃、助消化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回令丸中加入茴香,可以幫助患者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回令丸主治功效分析
回令丸,又名左金丸,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方劑。 我們來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從多篇古文記載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回令丸的主要功效是瀉肝火。具體表現為:
- 治肝火:《雜病廣要》、《明醫指掌》、《丹溪心法》、《醫學正傳》、《萬氏家抄濟世良方》、《證治彙補》、《濟陽綱目》等多部醫書均明確指出回令丸主治肝火。
- 治火噎膈:《醫方考》、《雜病廣要》、《濟陽綱目》提到回令丸可用於治療火噎膈,即因火邪導致的噎膈症。
- 開痞結:《丹溪治法心要》、《雜病廣要》、《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濟陽綱目》指出回令丸有開痞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痞滿等症狀。
- 行濕熱:《丹溪治法心要》、《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濟陽綱目》提到回令丸能行濕熱,這也是其瀉肝火作用的一部分。
- 治肝邪,補脾:《丹溪治法心要》、《雜病廣要》指出回令丸能治肝邪,且可助補脾藥,這體現了中醫五行相剋的理論,即肝木剋脾土,瀉肝火有助於脾土的運化。
- 治暴盲:《目經大成》中春陽回令丸可治暴盲。
治療原理
回令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臟腑理論和五行學說:
瀉肝火:方中重用黃連,其味苦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是治療肝火的主藥。
反佐以制約:吳茱萸味辛性熱,少量使用可以反佐黃連的苦寒之性,防止過於寒涼傷及脾胃。同時,吳茱萸本身也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肝火上逆引起的嘔吐等症狀。這種配伍方式體現了中醫“反佐”的用藥原則,即用少量與主藥藥性相反的藥物來制約主藥的偏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肝脾同治: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脾主運化,兩者關係密切。肝火旺盛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痞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回令丸瀉肝火的同時,也間接起到了保護脾胃的作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治暴盲之原理: 暴盲是脾、腎、肝虛極,臟中陽氣下陷所致。所以用枸杞子味甘質潤,濡血。補骨脂色黑氣腐,暖水。水以生之,血以養之,木榮弗枯耳。胡椒之辛熱以回陽,白朮之辛溫以補土,陽回則花葉自繁,土厚而根干始勁。用人參者,洪釣一氣,無地不周。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使其木令回春,土、火、金、水次第而生生。
總結
綜上所述,回令丸是一個以瀉肝火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臟腑理論、五行學說和反佐用藥原則。通過清瀉肝火、行濕熱、開痞結,達到治療肝火上炎、火噎膈、痞滿等症狀的目的。同時,回令丸還能間接保護脾胃,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5兩(酒炒),小茴3兩(鹽水炒)。
上為末,煉蜜為九。
每服3錢,淡鹽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回令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組成:川楝子5兩(酒炒),小茴3兩(鹽水炒)。 主治:孕婦小腹疼痛,脈弦緊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