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實散

楝實散

LIAN S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21%
膀胱經 14%
胃經 7%
腎經 7%
心經 7%
小腸經 7%
肺經 7%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楝實散中包含川楝子,主要源於其疏肝理氣,止痛殺蟲的功效。川楝子苦寒,入肝、脾經,能行氣止痛,尤其對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脅肋脹痛、疝氣疼痛等症有較佳療效。同時,川楝子還有殺蟲之功,可用於治療蟲積腹痛、蛔蟲病等。因此,將川楝子加入楝實散,可針對其所治病症發揮疏肝理氣、止痛殺蟲的綜合作用,提高療效。

楝實散中添加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楝實散主治腹痛、腹脹等症,而茴香的溫中散寒作用,可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其理氣止痛作用則可舒緩腸胃脹氣,使氣血流通,達到止痛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楝實散中其他藥物如楝實、木香等,多偏寒涼,加入茴香可中和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陽,同時也有助於藥性相互協調,增強藥效。

楝實散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其破血消癥、行氣止痛之功效。

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破血消癥之力,能有效化解瘀血阻滯,促進氣血運行;而其行氣止痛的特性,則能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

在楝實散中,三稜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可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其破血消癥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行氣止痛的特性,則可以配合其他藥物,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患者的症狀。

楝實散中加入莪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楝實散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腹痛、脅痛、月經不調等症,莪朮能起到疏肝理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消積化瘀,活血化瘀: 莪朮同時具有消積化瘀、活血化瘀的作用。楝實散中常配伍具有消積化瘀作用的藥物,如檳榔、枳實等,莪朮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楝實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小腸疝氣」,即古代所稱之少腹墜痛、陰囊腫脹或牽引作痛等症。疝氣在中醫理論中多與肝經氣滯、寒濕內阻或氣血不暢相關,而楝實散之組成旨在疏肝理氣、散寒止痛,兼以溫通經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楝實(川楝子)

    • 性味苦寒,歸肝經,傳統用於疏肝行氣、止痛,尤善治疝氣疼痛。
    • 與巴豆同炒後,去其寒性而存其理氣之效,並借巴豆之辛熱開破,增強通滯之力。
  2. 佐製:巴豆(製後棄用)

    • 巴豆辛熱峻烈,與楝實同炒後棄去,僅取其溫通破積之性以助楝實散寒消滯,減緩直接毒性而留功效。
  3. 臣藥:茴香子(小茴香)

    • 辛溫芳香,歸肝、腎經,能溫腎暖肝、散寒止痛,為治疝要藥。
    • 與楝實協同,一疏一溫,調和肝氣兼散下焦寒濕。
  4. 佐藥:甘草

    • 炙後甘緩和中,既可緩楝實之苦寒,又能調和其他藥性,防止辛燥傷陰。
  5. 使藥:青鹽

    • 鹹寒入腎,引藥下行至下焦,助藥力直達病所,兼能軟堅散結。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通」為核心,透過楝實疏肝、茴香溫散、青鹽引經,形成疏肝理氣、溫散寒濕之效。炒製去巴豆後,峻藥緩用,專注於調暢氣機而非攻逐,契合疝氣「氣滯寒凝」之病機。熱酒調服更助藥力溫行,強化散寒止痛之功。

總結
楝實散以疏肝溫通為主,寒熱並調,針對小腸疝氣之氣滯兼寒者,展現中醫「去性存用」的炮製智慧與藥性平衡思維。

傳統服藥法


楝實4兩(十字銼開),巴豆(椎令微破,2味用麩1升同炒,侯麩色黑,藥焦黃,去巴豆並麩,取楝實去皮用)、茴香子(炒)1兩,甘草(炙,銼)1兩,青鹽(別研)1分。
上後三味,同前楝實搗為散。
每服1錢匕,空心熱酒調下,病作不拘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楝實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楝實、雞糞各等分。 主治:小兒蟲痛。

楝實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楝實(取肉,麸炒)、茴香子(炒)、荊三棱(煨,銼)、蓬莪荗(煨,銼)各等分。 主治:小腸疝氣。

楝實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楝實4兩(十字銼開),巴豆(椎令微破,2味用麸1升同炒,侯麸色黑,藥焦黃,去巴豆并麸,取楝實去皮用),茴香子(炒)1兩,甘草(炙,銼)1兩,青鹽(别研)1分。 主治:小腸受邪挖睾,上而不下疼痛。

楝實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楝實(銼,炒)半兩,蓬莪荗(煨,銼)半兩,京三棱(煨,銼)半兩,川芎半兩,補骨脂(炒)半兩,菟絲子(酒浸,别搗)半兩,木香1分,葫蘆巴1分,茴香子(炒)1分,桂(去粗皮)1分,蓽澄茄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丁香1分。 主治:小腸撮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