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瘀理氣湯

活瘀理氣湯

HUO YU L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兒科證治簡要》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肺經 20%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活瘀理氣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之效。對於氣血瘀阻所致的胸悶、心痛、腹痛、經閉、癥瘕等症狀,能起到活血化瘀、改善循環的作用。
  2. 理氣止痛: 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狀態,同時也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桃仁在活瘀理氣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活瘀理氣湯中加入三稜,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三稜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的作用,能有效地化解瘀血,促進氣血運行。

在活瘀理氣湯中,三稜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更好地達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療效。其加入也與方劑所針對的病症密切相關,例如用於治療血瘀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經閉、痛經等疾病。

活瘀理氣湯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腫止痛之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理氣止痛: 莪朮除了活血化瘀,還能理氣止痛,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配合其他理氣藥物,可有效改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

因此,活瘀理氣湯中加入莪朮,可有效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達到治療瘀血阻滯、氣滯血瘀等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活瘀理氣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因「氣滯血瘀」所致喘息諸症,其病因多緣於啼哭暴怒或跌打損傷,導致氣機受阻、瘀血內停。氣滯則胸悶氣短,血瘀則唇甲青紫、舌淡紫;瘀久不化,進一步耗傷氣血,故見形瘦、肌膚甲錯(乾枯如鱗甲)。脈象沉弦、指紋深紫,皆為氣血鬱滯之象。全方可視為針對「瘀阻氣逆」之證,以活血行氣為核心,使氣行血活而喘息自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桃仁(搗碎)

    • 為方中君藥,性味苦甘平,專入心肝血分,具破血行瘀之效。《傷寒論》桃核承氣湯即用其破蓄血,此處取其散瘀滯、通血脈,針對「瘀血阻絡」之病機,尤其擅治瘀血上擾胸中之喘息。
  2. 三稜、莪朮(各一錢半)

    • 二者相須為用,均屬破血行氣之品。三稜偏入血分,破血之力較強;莪朮偏走氣分,長於行氣消積。合用之,既能協同桃仁增強活血之功,又能疏解氣機鬱滯,體現「氣行則血行」之思路,共為臣佐。

全方邏輯架構
本方以「活血祛瘀」為主軸,輔以「行滯理氣」,體現「血瘀必兼氣滯」的傳統辨證觀點。桃仁直攻瘀血,三稜、莪朮氣血雙調,使瘀散氣暢,胸中氣機得復,則喘息、青紫自解。適用於瘀血實證,尤其小兒體質稚陽,若久病致虛,需斟酌加減,然原方未言及補益,推測其立意為急則治標,先祛其瘀。

推論可能延伸功效
除原書所載小兒氣瘀喘症外,此方組合具有「通瘀散結」之共性,或可類推用於成人氣滯血瘀型胸痹、脘腹脹痛(如跌撲後瘀血內停),然須辨明非虛證所致。三藥合用,其性偏峻,適合瘀阻明顯而正氣未虛者。

傳統服藥法


桃仁3枚(搗碎),三稜1錢半,莪朮1錢半。
活血祛瘀,行滯理氣。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但氣虛血瘀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氣喘心包炎胸悶胸痛身體消瘦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肋間神經疼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肌膚甲錯

相同名稱方劑


活瘀理氣湯, 出處:《兒科證治簡要》。 組成:桃仁3枚(搗碎),三棱1錢半,莪朮1錢半。 主治:活血祛瘀,行滯理氣。主治:小兒由於啼哭暴怒或跌打損傷而致氣滯血瘀,阻礙氣機而喘,面色灰暗,口唇發紺,胸部鬱悶不暢,呼吸困難,氣短胸痛,甚則指甲發青或淡黑色。若患病日久不癒,則見形體消瘦,或肌膚甲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象沉弦,指紋深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