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丸

浮石丸

FU S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22%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胃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石丸中加入莪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 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破血消癥的功效。浮石丸常用於治療癥瘕積聚、癥瘕疼痛等症,而莪朮的消積化瘀作用可以幫助消散積聚,緩解疼痛。
  2. 活血止痛: 莪朮還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浮石丸中的其他藥物如沒藥、乳香等也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與莪朮相輔相成,加強止痛的效果。

浮石丸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破瘀消積: 三稜性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化瘀的功效。浮石丸主治癥瘕積聚,癥瘕多因氣滯血瘀、痰濕凝結而成,三稜可破除瘀血,消散積聚,有助於改善癥瘕病症。
  2. 活血通絡: 三稜可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配合浮石丸中其他藥物,如延胡索、桃仁等,共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達到散結消癥的效果。

浮石丸中加入桃仁,主要是為了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肺、大腸經。其功效主要為:

  • 活血化瘀:桃仁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消除瘀血阻滯。
  • 潤腸通便:桃仁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改善便祕。

浮石丸本身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而桃仁的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作用,可以與浮石丸的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浮石丸方劑中含有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大黃的瀉下通便作用,可有效解決浮石丸所針對的病症。

浮石丸主治濕熱內蘊,導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祕結等症狀。大黃苦寒,性善下行,能瀉火通便,清熱解毒,可有效清除腸道濕熱,促進排便,緩解便祕,同時也能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配合浮石等藥物,達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浮石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據古代文獻記載,浮石丸主要用於治療「經閉,及血塊」。「經閉」指婦女月經閉止不行;「血塊」則可能指子宮內瘀血凝結成塊,導致經血排出不暢或疼痛。此方運用浮石單味藥,目的在於疏通瘀滯、消散結塊,以恢復經血暢行。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浮石性味與歸經
    浮石(又名海浮石)性鹹、寒,歸肺、腎經。傳統認為其具有「軟堅散結、化痰通淋」之效,《本草綱目》亦記載其能「消積塊,化老痰」。其質地輕浮,作用趨向偏於上行,但對於下焦瘀滯(如婦科血瘀)亦有疏導作用。

  2. 單方作用機制

    • 軟堅散瘀:浮石鹹能軟堅,寒可清熱,對於血熱互結形成的經閉或血塊,能逐步軟化消散。
    • 通利水道:其化痰通淋之性,間接有助於調暢氣血運行,古人認為「血水同源」,水道的通利可能間接促進瘀血化解。
    • 蜜丸緩攻:《普濟方》以煉蜜為丸,取蜂蜜甘緩之性,既能調和浮石的寒鹹,又能延長藥效,使散瘀作用更為溫和持久。
  3. 配伍思路
    此方為單味成方,體現「簡而專」的治療原則。古代對輕度經閉或血瘀未甚者,可能優先選用此類簡便方劑。若瘀滯較重,則常配伍活血藥(如桃仁、紅花)或補血藥(如當歸),但浮石丸僅以單藥聚焦於「軟堅散結」的核心病機。

可能的延伸應用

從浮石的特性推斷,此方或可用於其他「痰瘀互結」之證,如癭瘤(甲狀腺腫)、癥瘕(腹中腫塊)等,然古籍明確記載仍以婦科血瘀為主。其輕清之性,適合體質偏熱或瘀滯初起者,若久病虛寒則需斟酌。

總結

浮石丸以單味浮石為主,透過軟堅散結、清熱通利的作用,針對經閉及血塊形成之證。其組方邏輯體現古人對「結者散之」的運用,尤其適合瘀熱輕證,蜜丸劑型更強化其緩消漸散之效。

傳統服藥法


浮石。
上為末服;亦可為蜜丸。
①浮石,原作「浮散石」,據《聖惠》改。②《普濟方》本方用浮石二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以米飲送下,一日三四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失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月經稀少閉經咳嗽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浮石丸, 出處:《時後方》卷三。 組成:浮石。 主治:卒得咳嗽。

浮石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莪朮、三棱、桃仁、大黃、浮石各等分。 主治:經閉,及血塊。

浮石丸, 出處:《眼科錦囊》卷四。 組成:海浮石2錢,龍骨2錢,牡蠣2錢,消石2錢,荞麥3錢,大黃3錢。 主治:青盲闊大等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