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煎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解決便祕等問題。
-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熱毒發斑、腸炎、痢疾等。
大黃煎方中加入芫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瀉下之力:芫花性溫,味苦辛,具有瀉下通便之功效,可助大黃瀉熱通便,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
- 活血化瘀:芫花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供血,配合大黃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大黃煎中加入莪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熱通便: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大黃同用,可增強瀉熱通便的效果,並促進瘀血的排除。
二、 消積止痛: 莪朮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食化積,緩解腹痛、脹滿等症狀。與大黃搭配,可更有效地清除腸胃積滯,改善腹瀉等病症。
大黃煎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與大黃同用,可增強其瀉下之力,加速腸道蠕動,清除腸道積熱,對於熱結便祕、腹脹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清熱解毒:芒硝不僅具有瀉下作用,還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癰疽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芒硝可與大黃協同作用,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芒硝在大黃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大黃相輔相成,共奏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
大黃煎方中加入桃仁,乃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其功效主要在於破血行瘀,可化解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其又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排泄宿便,減輕腸道負擔。
於大黃煎方中加入桃仁,可增強其瀉下通便之效,並可緩解因瘀血阻滯所致之腹痛、便祕等症狀,達到通腑瀉熱、活血化瘀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産後瘀血積聚形成的「血塊」,攻衝心腹,導致劇痛昏厥(「發即令人悶絕」);兼能破「鬼胎」(古代對異常積聚、疑似妊娠而非真胎的病理狀態的稱呼)。
- 産後積聚、血塊攻心腹:産後惡露不盡,瘀血內結成塊,阻滯氣血,引發劇痛甚至昏厥。
- 破鬼胎:古人對非正常懷孕或子宮內異常積聚(如腫塊、水血壅滯)的籠統描述,此方以活血破瘀之力消散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破血逐瘀」為核心,兼顧軟堅散結與活血通經,配伍簡峻,藥力專攻。
君藥:川大黃(3兩)
- 作用:苦寒瀉下,兼能活血祛瘀(《本經》言其「下瘀血,血閉」)。
- 方解:產後瘀滯屬實證,大黃「推陳致新」,蕩滌瘀血從腸道而出;炒後減其寒性,增活血之效,避免過傷產後正氣。
臣藥:鱉甲(2兩,醋炙)
- 作用:鹹寒軟堅散結,醋炙增強入肝破血之力(《別錄》稱其「主心腹癥瘕堅積」)。
- 方解:配合大黃攻逐「堅積」,針對久瘀成塊之證;鱉甲兼能滋陰,防燥血之弊。
佐藥:牛膝(1兩,去苗)、乾漆(1兩,炒煙出)
- 牛膝:苦酸平,引血下行,助瘀血從下焦排出(《本草綱目》謂其「通經閉,破血結」)。
- 乾漆:辛溫有毒,炒後減毒性,專破瘀血癥瘕(《本經》載「主絕傷,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二藥協同大黃、鱉甲,增強破血通經之效。
使藥:米醋(1升)
- 作用:酸斂入肝,活血化瘀(《食療本草》言「破血運,除癥塊」)。煎膏能緩和藥性,使藥力集中攻瘀。
- 服法:熱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溫通血脈,兼制大黃寒性。
三、全方配伍特點
- 峻藥緩攻:儘管大黃、乾漆為破血猛藥,但以醋煎膏、酒調服,減緩峻烈之性,專攻積聚而不傷正。
- 標本兼顧:大黃、乾漆破瘀治標;鱉甲、牛膝軟堅引血,兼防瘀久化熱傷陰。
- 針對「血結重證」:此方適用於瘀血堅結、疼痛劇烈之實證,非一般產後血虛瘀滯所能輕用。
四、現代潛在應用思路
(雖不談注意事項,但從功效推論)此方組合或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產後胎盤殘留、盆腔腫塊等屬瘀血膠結者,有参考價値,然須嚴格辨證。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牛膝1兩(去苗) 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上為末。
用米醋1升,煎為膏,每服1錢,食前用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黃煎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 大黃煎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 大黃煎有破血逐積的功效,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服用。
- 大黃煎有軟堅散結的功效,有腸胃潰瘍、腸炎等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煎,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牛膝1兩(去苗),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主治:婦人積年血氣,癥塊結痛。
大黃煎,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蓬莪朮1兩,鹹消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朱粉半分。 主治:産後積聚、血塊攻心腹,發即令人悶絕;兼破鬼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