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瀉肝湯

JIN LING XIE G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25%
心經 15%
肺經 9%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5%
胃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鈴瀉肝湯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金鈴瀉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川楝子的加入可以幫助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因此,川楝子是金鈴瀉肝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金鈴瀉肝湯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金鈴瀉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脅肋疼痛、乳房脹痛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引導藥力下行: 乳香性輕揚,具有引導藥力下行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到達肝膽部位,發揮其治療功效。金鈴瀉肝湯以瀉肝火、清濕熱為主,乳香的引導作用可以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金鈴瀉肝湯中加入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沒藥味苦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金鈴瀉肝湯主治肝經濕熱蘊結所致的脅肋疼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消除肝經濕熱引起的腫脹,緩解疼痛。

2. 促進氣血運行:金鈴瀉肝湯中含有許多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藥物,但這些藥物也可能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瘀滯。沒藥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避免藥物積滯在體內。

金鈴瀉肝湯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金鈴瀉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三稜能疏肝理氣,緩解肝鬱氣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消積化瘀:三稜還具有消積化瘀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肝鬱所致的瘀血,改善肝臟的血液循環,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

金鈴瀉肝湯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解鬱: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的功效。肝鬱氣滯是導致濕熱蘊結的重要原因,莪朮能疏肝理氣,使氣機疏通,利於濕熱之邪外解。
  2. 消積化瘀: 莪朮還具有消積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積滯,促進瘀血的吸收。金鈴瀉肝湯主要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而濕熱瘀滯是疾病發展的常見病理變化,莪朮的加入能有效消積化瘀,改善病情。

金鈴瀉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金鈴瀉肝湯以瀉肝火為主,藥性偏苦寒,甘草性甘溫,能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2. 調和諸藥: 方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皆屬苦寒之性,甘草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甘草在金鈴瀉肝湯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能緩解藥性,更能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全面,達到治療肝火旺盛之症的理想效果。

主治功效


金鈴瀉肝湯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分析

金鈴瀉肝湯出自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脅下焮疼」。方劑組成包含:川楝子、乳香、沒藥、三稜、莪朮、甘草。

根據古文記載,劉河間曾用金鈴子散(金鈴子與玄胡索)治療心腹脅下作疼,病因為熱者效果顯著。金鈴子能引心包及肝膽之火下行,玄胡索則能開通氣血,因此疼痛得以緩解。然而,張錫純在使用此方時發現有時效果不佳,因此改良成金鈴瀉肝湯,並指出此方療效更為顯著。

張錫純認為金鈴子搭配玄胡索雖能開氣分之鬱,但不能「化氣」。所謂「化氣」,是指不需強力開破,就能使鬱結之氣自然消散,而方中的乳香、沒藥就具有此功效。他去掉了玄胡索,因為其藥性過於猛烈,且開破之力主要作用於下焦,不如三稜、莪朮性較平和,且更擅長調理肝臟。至於甘草,則是用來緩解金鈴子的輕微毒性。

從方劑組成來看,金鈴瀉肝湯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疏肝理氣: 川楝子是方中的主藥,具有疏肝、行氣、止痛的功效,主要針對肝氣鬱結導致的脅痛。
  2. 活血化瘀: 乳香和沒藥皆為活血化瘀的藥物,能促進氣血流通,消除疼痛。三稜、莪朮也具有破血逐瘀、行氣止痛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3. 清熱瀉火: 根據古文描述,金鈴子能引火下行,而張錫純在附案中也提到患者脈象弦而有力,顯示肝膽火盛。因此,金鈴瀉肝湯也具有一定的清熱瀉火作用,特別是針對肝膽火盛引起的脅痛。
  4. 調和藥性: 甘草在方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並能緩解金鈴子的毒性。

案例分析

古文中提到了兩個案例:

  • 案例一:患者左脅掀疼,脈象左關沉而有力,服用金鈴瀉肝湯加當歸後,排泄出綠色黏滯物,疼痛痊癒。此案例表明金鈴瀉肝湯對於肝氣鬱結、氣血瘀滯導致的脅痛有顯著療效。
  • 案例二:患者脅下掀疼,大便多日未通,服用大承氣湯後疼痛加劇。脈象弦而有力,顯示肝氣膽火旺盛。服用金鈴瀉肝湯加柴胡、龍膽草後,大便通暢,疼痛消失。此案例進一步說明了金鈴瀉肝湯對於肝膽火盛引起的脅痛有良好療效,且能兼顧大便通暢。

總結

綜上所述,金鈴瀉肝湯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手段,並兼顧清熱瀉火,對於肝氣鬱結、氣血瘀滯,尤其是肝膽火盛引起的脅下焮疼具有顯著療效。方中各藥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作用,使氣機通暢,瘀血消散,疼痛得以緩解。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5錢(搗),生明乳香4錢,生明沒藥4錢,三稜3錢,莪朮3錢,甘草1錢。
上為末。
口服。
脅下焮痛:仲冬,劉某某兄,病左脅焮疼,諸治無效,詢方子弟,授以活絡效靈丹方,服之不應。因延為視診,脈象 他部皆微弱,惟左關沈而有力,治以金鈴瀉肝湯加當歸數錢,服一劑,翌日降下若干綠色粘滯之物,遂然而愈。蓋此方原注明治脅下焮疼,由此知兄所擬方各有主治。方病相投,莫不神效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鈴瀉肝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金鈴瀉肝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川楝子5錢(搗),生明乳香4錢,生明沒藥4錢,三棱3錢,莪朮3錢,甘草1錢。 主治:脅下焮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