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痞膏

XIAO P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21%
腎經 10%
肺經 8%
胃經 8%
心經 7%
三焦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痞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痞散結: 芒硝味苦鹹寒,入肝、胃經,具有瀉下、軟堅散結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濕凝結而引起的痞塊,芒硝能軟化堅硬的腫塊,促進其消散,達到消痞的目的。
  2. 引藥入絡: 芒硝性寒,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深入病竈,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消痞膏中其他藥材如半夏、茯苓等,與芒硝配伍使用,可增強消痞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芒硝在消痞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消痞散結和引藥入絡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痰濕凝結所致的痞塊症狀。

消痞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下通便: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以清除腸胃積滯,消減痞塊。
  2. 清熱解毒: 大黃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夠清除因熱毒積聚而引起的痞塊。

消痞膏以大黃為藥,旨在通過瀉下通便、清熱解毒,達到消痞散結之效,配合其他藥物,更能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最佳療效。

「消痞膏」方劑中包含「急性子」,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消痞散結:急性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破氣消積之效。其能解毒消腫,化瘀散結,有助於消散胸脅痞塊,改善胸悶氣短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急性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痞塊,可起到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

因此,急性子在消痞膏方劑中發揮着消痞散結,清熱解毒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胸脅痞塊的功效。

消痞膏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積化瘀:三稜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血止痛之功。其能有效消散痞塊,化解瘀血,改善消化不良,幫助脾胃運化。

二、 活血止痛:消痞膏多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部腫塊、疼痛等症狀。三稜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能促進血行通暢,緩解疼痛,達到消除痞塊的目的。

消痞膏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 莪朮性溫,味辛、苦,具有行氣消積、破血化瘀的功效。消痞膏旨在治療痞塊,而痞塊往往由氣滯血瘀、痰凝積聚所致。莪朮能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積聚,有助於化解痞塊。
  2. 促進藥物吸收: 莪朮具有通絡活血的作用,能促進藥物滲透至病竈部位,提高藥物療效。消痞膏中其他藥材,如半夏、白朮等,需要配合莪朮的活血通絡作用,才能更有效地發揮藥效,達到消痞的目的。

消痞膏中添加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消痞膏主要用於治療痞塊、腫瘤等病症,而乳香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局部疼痛,並改善腫塊周圍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痞塊。
  2. 消腫散結:乳香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其能促進局部組織的代謝,分解積聚的瘀血,並減少腫塊的形成。乳香與消痞膏中的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有助於消散腫塊,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消痞膏中包含阿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痞散結: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濁凝結所致的痞塊、腫瘤等病症,能有效地消散結塊,改善症狀。
  2. 溫中散寒:阿魏辛溫,能溫中散寒,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阿魏作為消痞膏中重要的組成成分,能有效地解決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等病症,幫助患者消痞散結,緩解疼痛。

消痞膏中添加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消痞膏多用於治療胸脅痞滿、脘腹脹痛、飲食不消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氣血瘀滯、痰濕阻滯有關。沒藥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消退腫脹。
  2.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 沒藥味苦辛,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能將其他藥物的藥效引導至病竈部位,增強療效。消痞膏中其他藥材,如陳皮、枳殼等,需配合沒藥的引導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消痞散結、理氣化痰的功效。

主治功效


消痞膏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消痞膏主治積聚痞塊,根據古文記載,其治療原理主要為內外兼治,攻堅破積。

外用:

  • **消痞膏直接貼敷於患處:**利用藥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行氣止痛的功效,直接作用於痞塊。古文多處提及「攤貼患處」、「照痞大小攤貼」,強調局部用藥的重要性。
  • **藥物透皮吸收:**消痞膏中的有效成分,如芒硝、大黃、急性子、三稜、莪朮、乳香、阿魏、沒藥等,通過皮膚滲透,達到病灶。例如《景岳全書》中記載「先用蕎麥麵和作一圈,圍住患處四邊,其塊上放皮硝二三兩,蓋厚紙以熨斗熨,令熱氣內達,然後去硝用膏藥貼之」,說明古人已意識到熱敷可以促進藥物吸收。
  • **溫熱刺激:**某些方劑中含有溫熱性質的藥物,如川烏、天雄等,配合熱熨,可以溫經散寒,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痞塊的消散。《萬氏家抄濟世良方》中記載「每日以熱鞋底熨,令藥氣深入為妙」,說明溫熱刺激對於療效的重要性。

內服:

  • **酒劑輔助:**多篇古文提及使用酒劑輔助治療,如《驗方新編》中的「內用水紅花子研末三錢,燒酒二斤泡之,時飲一杯,痞消乃止」,《外科證治全書》中的「克堅酒」等。酒能行氣活血,助藥力,增強療效。
  • **丸劑內服:**部分方劑配合丸劑內服,如《丹臺玉案》中的「秘方消痞膏藥,內服丸子,外以膏藥貼在塊上,內外挾攻,定然消熔」。丸劑通常含有行氣、消積、化痰等功效的藥物,與外用膏藥相輔相成。

綜合分析:

消痞膏的治療原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攻堅破積:**多味藥物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功效,如芒硝、大黃、急性子、三稜、莪朮等,直接針對痞塊,使其逐漸消散。
  2. **行氣止痛:**痞塊多伴有氣滯疼痛,方中乳香、阿魏、沒藥等藥物,可以行氣止痛,緩解症狀。
  3. **溫經散寒:**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痞塊,方中加入溫熱藥物,可以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
  4. **內外兼治:**通過外貼膏藥和內服酒劑或丸劑,內外結合,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各古文記載的側重點:

  • 《驗方新編》強調「密陀僧」和「水紅花子」的重要性,並指出「凡患痞癖處肌膚定無毫毛」的特徵。
  • 《文堂集驗方》則提供了多種外用方劑,包括「大黃、朴硝、獨部蒜」同搗爛貼敷,以及「水紅花熬膏」等,並強調「忌葷腥油膩」。
  • 《筆花醫鏡》和《醫醫偶錄》從病因病機角度分析了痞積的形成,並提出「和中丸」內服,「六君子湯」補虛,「化蟲丸」驅蟲等治療方法。
  • 《丹臺玉案》、《不知醫必要》、《景岳全書》、《濕溫時疫治療法》、《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小兒諸證補遺》、《醫學集成》、《外科證治全書》等則提供了更為詳細的消痞膏配方和用法,並強調了內外合治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消痞膏作為一種傳統中藥外用方劑,其主治功效為消散積聚痞塊,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行氣止痛、溫經散寒等作用,並結合內服藥物,達到內外兼治的目的。各篇古文記載的配方和用法略有差異,但其核心治療理念是一致的。

傳統服藥法


三稜1兩,蓬朮1兩,穿山甲1兩,木鱉仁1兩,杏仁1兩,水紅花子1兩,蘿蔔子1兩,透骨草(曬乾)1兩,大黃1兩,獨頭蒜4個。
上用香油一斤,入前藥十味,煎油成,以飛丹收之,後下細藥真阿魏、乳香、沒藥各一兩,麝香三錢,攪勻待冷,傾水中浸數日,用瓷瓶收貯,勿使泄氣。
用時以白布或堅白紙攤貼,8-9日1換。或見大便去膿血勿以為異,亦有不去膿血而自愈者。若治瀉痢,可貼臍腹。凡貼癥積痞塊,先用蕎麥面和作一圈,圍住患處四邊,其塊上放皮消2-3兩,蓋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消痞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香油半斤,密陀僧3兩,阿魏2錢5分,水紅花子1錢5分,麝香1錢5分,羌活5錢。 主治:軟堅。主治:痰癧、痰塊。

消痞膏,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朴消5錢,蒜頭(杵)5錢,大黃3錢,急性子3錢,三棱4錢,莪朮4錢,乳香(制)2錢,真阿魏2錢,沒藥(制)2錢。 主治:積聚痞塊。

消痞膏,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三棱1兩,蓬朮1兩,穿山甲1兩,木鱉仁1兩,杏仁1兩,水紅花子1兩,蘿蔔子1兩,透骨草(曬乾)1兩,大黃1兩,獨頭蒜4個。 主治:癥積痞塊,瀉痢。

消痞膏, 出處:《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組成:巴豆仁1錢,甘草2錢,甘遂2錢,白信1錢5分,香附2錢,陀僧1錢,阿魏2錢,蜈蚣1條,羌活2錢,水紅花子2錢,急性子3錢,原寸2分。 主治:胸脘、脅肋並腹左右之內,有塊堅硬作脹攻痛,日久不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