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栝樓散中包含瓜蔞,主要有以下原因:
- 瀉熱解毒:瓜蔞味苦性寒,具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其可清肺熱、降胃火,與栝樓、杏仁等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 潤腸通便:瓜蔞能潤腸通便,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因熱毒蘊結引起的便祕,促進排泄,幫助機體排毒。
栝樓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栝樓散中常因病患氣血不足,導致氣機鬱滯,故以當歸補血活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症狀。
- 緩解疼痛,增強藥效:當歸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緩解病患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疼痛。同時,當歸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栝樓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調和藥性,緩和苦寒之性: 栝樓散中主要成分為瓜蔞,性寒味苦,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味甘,能調和藥性,減緩瓜蔞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傷害。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的功效,與瓜蔞等藥材搭配使用,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栝樓散中加入沒藥,是基於其止痛和消腫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止咳化痰、潤肺止痛功效相輔相成。
沒藥味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栝樓散中,其主要作用在於:
- 緩解胸痛: 對於因寒邪客肺、痰濁阻絡引起的胸痛,沒藥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胸悶、胸痛等症狀。
- 促進痰液排出: 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將痰液排出,配合栝樓、杏仁等藥材,更有效地止咳化痰。
因此,沒藥在栝樓散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栝樓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止痛: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栝樓散主治胸痹心痛,因氣滯血瘀所致,而乳香可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緩解胸痛症狀。
- 行氣止痛:乳香亦有行氣止痛的作用。栝樓散中,栝樓、薤白等藥材也有行氣寬胸之效,而乳香的加入可協同其行氣止痛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乳香在栝樓散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胸痛症狀,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栝樓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乳疽、奶勞、吹乳、結核」,皆與乳房病變相關。
- 乳疽:指乳房深部化膿性病變,屬陰疽範疇,多因氣血瘀滯或寒濕凝結所致。
- 奶勞:古指哺乳期婦女因勞損或感染引起的乳房疾患,可能伴隨虛弱症狀。
- 吹乳:分「外吹」(哺乳期乳腺炎)與「內吹」(孕期乳腺積滯),多因乳汁淤積或外邪侵入。
- 結核:此指乳房結塊腫硬,非現代結核病,屬氣滯痰凝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成配伍分析:
栝樓(栝樓根/天花粉):
- 用量2分,為君藥。
- 性甘微苦寒,清熱生津、消腫排膿,《本草綱目》載其「消乳癰腫毒」,尤擅散結通乳。
葵子(冬葵子):
- 用量4分,為臣藥。
- 性甘寒滑利,通淋下乳,《本草備要》曰其「滑竅利水,通乳消腫」,助栝樓疏通乳腺淤滯。
石韋:
- 用量2分,為佐藥。
- 苦甘微寒,利水通淋,《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勞熱邪氣,通膀胱水道」,間接助消乳房濕熱瘀滯。
通草:
- 用量1分,為使藥。
- 甘淡微寒,清熱利尿,《藥性論》稱其「治五淋,利小便」,與石韋協同引濕熱下行。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清熱通絡、利水散結」為核心:
- 清熱散結:栝樓清熱解毒,配合葵子滑利散結,針對乳疽熱毒或結核痰瘀。
- 通乳利竅:葵子與通草共奏通乳之效,疏泄乳腺壅滯,緩解吹乳之脹痛。
- 引邪下行:石韋、通草利尿,導濕熱從小便出,間接減輕乳房腫脹(「病在上取之下」之思維)。
配伍特點:
- 不用峻烈破血之品,避免傷正,適合產後或體弱婦女。
- 結合「清熱」與「通利」二法,體現中醫「通則不痛」與「熱者寒之」的治則。
總結
栝樓散以輕清滑利之品,針對乳房疾患的「濕、熱、滯」病機,尤其適合乳汁淤滯初期或伴輕度熱症者。其組方邏輯反映古代醫家對乳腺病「以通為補」的治療思路,強調通過利尿與散結並行,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石韋2分,通草1分,栝樓2分,葵子4分。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先食以麥粥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氣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栝樓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一。 組成:栝樓、貝母、荊芥各等分。 主治:欲出痘疹。
栝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七。 組成:栝樓1枚,桂心1兩(去粗皮)。 主治:心痹不得卧,心痛徹背。
栝樓散, 出處:《瑞竹堂方》卷五。 組成:栝樓1個(去皮),生差半兩,甘草半兩,金銀花3錢,牛蒡子3錢(微炒)。 主治:便癰等惡瘡。
栝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三引《衛生家寶方》。 組成:小團栝樓(籬上長藤蔓,結實如彈子大,色紅,皮上無毛,9-10月間採,曬乾)、槐花(炒)、赤芍藥各等分。 主治:赤眼,痛不可忍。
栝樓散, 出處:《集驗背疽方》。 組成:栝樓1個(去皮,焙,研爲末,急用則爛研,子多者有力),當歸(淨洗,去蘆,焙,細銼)半兩,甘草半兩(細銼,生用),通明沒藥1分(别研),乳香1錢(别研)。 主治:婦人乳疽,奶勞。吹乳、結核。
栝樓散,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栝樓1兩半,枸杞根1兩半,赤石脂1兩半,茯苓1兩半,天門冬2兩半(去心),牛膝3兩,乾地黃3兩,桂心1兩,菊花1兩,麥門冬(去心)1兩,菖蒲1兩,雲母粉1兩,澤瀉1兩,卷柏1兩,山茱萸1兩,遠志(去心)1兩,五加皮1兩,杜仲(炙)1兩,瞿麥1兩,續斷1兩,石斛1兩,黃連1兩,柏仁1兩,石韋(去毛)1兩,忍冬1兩,菟絲5分,車前子5分,蛇床子5分,巴戟天5分,鍾乳(研)5分,薯蕷5分,甘草(炙)5分。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